中美南海較量升級 北京捕獲美軍無人潛航器 連番大動作顯底氣足

撰文:黃俊傑 慈美琳
出版:更新:

中國海軍近日捕獲美軍無人潛航器,分析家普遍認為一大意圖是向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發出警告,表明不管是南海、東海還是台海,但凡涉及中國核心利益都不容許任何人任意妄為。今次事件因中方的「主動出手」而格外受關注,事實上,中國空軍近日來進行了遠海訓練和東海警巡、南海戰巡,軍機兩度繞飛台灣,更派出「轟-6」轟炸機沿着「九段線」 U形飛行了一次。中國海軍則首度披露航母編隊進行了實彈演習。接連的大動作顯示中國在南海與美國作軍事博弈時日益有底氣,中美在南海的較量升級。

中國轟-6K轟炸機巡邏南海的島礁。(美聯社)

澳洲記者皮格爾(John Pilger)耗時兩年拍攝的紀錄片《即將到來的對華戰爭》(The Coming War On China)本月初在英國播出,引起英國、俄羅斯與中國等地民眾熱議。

紀錄片探討中美核戰惹關注

以猛烈抨擊美國帝國主義聞名的皮格爾走訪中、美、日多國,探討美國拓展核武如何為世界各地民眾安全帶來威脅外,又指出美國一直以中國為假想敵,塑造「中國威脅論」。紀錄片更指南海問題或成為觸發兩國交戰的火藥庫——中國堅拒國際仲裁庭的判決,力主維護南海主權;美國則自命「世界警察」,宣稱為保持國際航海自由權毫不手軟。中美兩國皆為擁核國,會否擦槍走火,引爆核戰?

以往這種「中美核戰論」往往被視為譁眾之論,但此紀錄片卻引起廣泛討論。除了因為奧巴馬政府推動針對中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中、美摩擦漸多,引起憂慮外,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未上台已對中國擺出強硬態度,亦令外界擔心中美未來爆發衝突的風險增加。

先不論特朗普種種對華「不友善」之舉到底是否為了累積日後談判籌碼,近來種種迹象,包括無人探測器事件卻能窺見,雙方已不再流於「口水戰」,實質「動作」漸多。中美在南海的衝突會否「常態化」也許言之尚早,但可肯定的是,中國在南海的實力厚積薄發,無論在政治還是軍事上,與美國博弈的籌碼都在增加。

今次無人潛航器風波為中美南海博弈揭開新一頁。(美國美軍官網)

中國南海實力厚積薄發

中國除了自本年3月起加速對南海諸島的建設進程外,三沙建市後以三沙為母港的中國海警船已累計巡航324艘次,航程4.6萬海里,發現並驅趕侵權漁船370多艘,同時建設「軍警民聯防指揮中心」管制該區域。中方多次強調對該區域的控制停留在民用階段,但中國對南海部分區域的控制已不再止於宣稱擁有領土,而是已有有效管制之實。

這種管制能力與中國在南海上的軍事部署漸漸豐實不無關係——12月8日,解放軍的「轟-6」遠程轟炸機沿南海「九段線」巡航飛行,從西沙、南沙各基地起飛的中國戰機隨之伴飛護航。這顯示,中國以南海島嶼作為中轉基地,軍機恆常執行巡邏南海任務已成事實,南海攻守態勢變化明顯。

有分析指出,中方在南海應對美國壓力時正呈現戰略轉變,上述大規模行動,或許展現了中方積極防禦的姿態。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旗下的亞太安全研究中心(APCSS)專家吳武英(Alexander Vuving)認為,中國通過今次無人探測器事件在南海「立規矩」,表明「南海應該是中國的後院」。英國《金融時報》則形容,無人潛航器之爭「顯示中國有決心對美國在南海的監視採取更強硬的對抗」。

國防領域只是中美對峙各條戰線上的一部分。中國在經濟上亦準備反制特朗普的制華舉動。中國發改委反壟斷局局長張漢東日前發表講話,稱「中國很快就會對美國汽車製造商的壟斷行為開罰」,通用汽車、福特等美國汽車大企業股價應聲而落。特朗普回擊外界對其與蔡英文通電話的批評時,扯上中國貿易與南海軍事政策。中方藉種種反制手段表明,中國具備與其抗衡的實力。

美國一度曾派遣兩艘航母同時開赴南海。(法新社)

特朗普政治豪賭 釀「新冷戰」?

特朗普至今尚未公布正式的南海政策,但他在競選網站上表示,「由於中國試圖擴張影響力」,在南海部署更強勢的美軍會抗衡中方的「冒險主義」。特朗普還批評中國佔領爭議島礁並在其他水域填海造島。紐約政治諮詢公司「派克策略」的高級副總裁尚恩.金(Sean King)認為,作為「回應」,特朗普可能派遣美國軍艦進入這個35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來證明儘管中國聲稱對這片海域擁有全部主權,但這裏是對所有國家開放的,即美國宣稱的「航行自由」。

皮格爾在《即將到來的對華戰爭》指出,美國為了圍堵中國而從東亞到南亞建立了龐大軍事網,中國在南海堆沙填海是回應美國的進逼。他在紀錄片片尾加入特朗普當選的片段,預示美國對中國的壓迫或有增無減,指出特朗普「要讓中國緊張」,呼應他對中美可能爆發核戰的憂慮。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美國評論員盧斯(Edward Luce)近日亦發表了題為「特朗普與中國的對抗之路」的分析文章,認為「美國選民或許並未意識到,新的冷戰大門已經打開,華盛頓的實力遠比上一輪較量中要弱」。

盧斯分析,美國之所以能在冷戰中獲勝,一大原因是成功離間中國和前蘇聯。美國時任總統尼克遜1972年訪華加強中蘇分裂,削弱莫斯科的全球吸引力,即將上任的特朗普如今反其道而行——希望聯俄制華,這從其內閣任命上可見一斑。然而,「特朗普沒有尼克遜那般靈巧」,「尼克遜是全球事務的虔誠學生,掌握地緣政治的棋局,特朗普卻是一位70歲政治新手,他對彌補知識體系真空沒有興趣,而且還摒棄聽取每日簡報」。

盧斯認為,特朗普在中國問題上的這場豪賭,其產生的最初效果會是混亂——特朗普針對台灣問題的表態一開始給中國帶來的是意外。作為回應,北京給了特朗普解釋和糾正「幼稚錯誤」的空間。但這似乎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接下來,中美之間的緊張局勢將會不斷升級。盧斯問道:「一旦發生危機,我們能相信特朗普的本能反應麼?」這其實也是特朗普為國際政治帶來種種不確定後,眾多輿論共同憂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