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文整治「毒地」 肇事者終身追責
月前,江蘇省常州市國際學校先爆出過百學生集體患病後,引起關注。國內媒體指,該校急遷懷疑是當局欲騰出黃金地段有關,並非學校指建築安全問題;除常州外國語學校學生出現症狀外,同省的海安縣實驗中學其後亦爆出學生集體出現流鼻血、脫皮情況,家長懷疑與學校周邊化工廠有關--事件不僅引起國內媒體廣泛關注,據悉中央政府亦高度重視。
就在周三(1日),國務院公佈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這成為當前與今後一段時期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動綱領。在毒地事件頻發的今天,這項因包含十項治理措施而被稱為「土十條」的文件備受關注。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環保部長陳吉寧曾回答「土十條」的出台時間問題,指出土壤治理問題非常重要,「基礎非常薄弱,存在著法律空白和技術界定的難處」。現在,土壤治理有了軍令狀和時間表,「到2020年,全國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
江蘇常州外國語學校新址「毒地」事件經媒體曝光後,不少人的第一反應是全國到底有多少「毒地」?自己離「毒地」到底有多遠?2014年,國土資源部與環境保護部共同發布的第二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在調查的690家重污染企業用地及周邊的5846個土壤點位中,超標點位佔36.3%。而按照中國環境修復產業聯盟秘書長高勝達的判斷,目前國內有污染土地約30萬-50萬塊。
在《行動計劃》確定的十條措施當中,第一條便是「開展土壤污染調查,掌握土壤環境質量狀況」。以農用地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為重點,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2018年底前查明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積、分佈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2020年底前掌握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中的污染地塊分佈及其環境風險情況。
除了單次的調查,《行動計劃》還著眼長遠提出在2017年底前,完成土壤環境質量國控監測點位設置,建成國家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在此基礎上,建立土壤環境基礎數據庫,構建全國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平台。上述系統採集到的土壤信息,政府都要向社會公開、公佈;文件亦宣稱,「對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調離、提拔或者退休的,也要終身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