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學界掀「消滅私有制」之辯 聯合國官員:不值得評論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近期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新城的一篇文章被中共黨刊轉載,文中「消滅私有制」的內容與對吳敬璉、張五常等經濟學家的抨擊,以及張五常對於此文的回應,都在大陸輿論場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資深經濟事務官員梁國勇。(資料圖片)

《香港01》記者近日就相關問題採訪了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資深經濟事務官員梁國勇。他表示,從專業經濟學角度,「這不值得評論」,混合所有制是中國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反而是中國經濟中「內進外退」的現象在某種程度上值得警惕。在改革開放40年之際,中國應該適度考慮「沒有開放的領域是不是可以開放,開放不夠的領域是不是可以擴大開放程度」。

張五常與周新城交鋒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新城一篇題為《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文章,不久前在中共黨刊《求是》旗下《旗幟》欄目的官方微博刊出。這篇文章提出:「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殊現象,不能凝固化、永恆化」,「消滅私有制是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趨勢」,尤其是指名道姓地給經濟學家張五常、吳敬璉扣上「鼓吹私有制萬歲」、「赤裸裸地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新自由主義分子」的帽子,引發互聯網上左右派激烈交鋒。

張五常則於日前發文做出回應,稱經濟學上「自私」的概念應放在需求定律的範疇中去理解,只要不是反對「權利的清楚界定、以市價作為決定競爭勝負準則」這兩點,其他怎樣說都不重要。

經濟學家張五常。(視覺中國)

中國經濟「內進外退」

對此,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資深經濟事務官員梁國勇北京時間2月2日在全球化智庫(CCG)組織的一次公開活動上對《香港01》記者表示,從專業經濟學角度,「這不值得評論」,混合所有制是中國模式、中國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要堅持。

他認為,在一定程度上,中國經濟近年來呈現的「內進外退」的趨勢,從政策上來說是值得警惕的。改革開放的重要經驗一是貿易開放,二是投資開放,如果「內進外退」的趨勢延續下去,「最終的結果不就是沒有外資了,不就又回到40年以前了?」

梁國勇所說的「內進外退」,指的是外資在中國經濟中的占比近幾年來大幅下降,讓位於中國國內的企業與資本。在21世紀前十年,外資企業曾在中國經濟中占比達三分之一,目前已下降到五分之一。從表現上來看,一是很多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前參股中國金融機構的外資金融機構已經退出或被賣掉,固定資產投資增量也大幅下降;二是一些外資企業硬性地從中國市場退出、撤資,「沒有系統的資料,但有一些案例」;三是很多外資企業在各自的產品、行業中市場份額明顯降低。

經濟學家周新城。(網上圖片)

公平與不公平競爭

他指出,「內進外退」在政策層面有兩層內涵:

一是中國的民族經濟確實強大了。國有企業在壟斷行業成為主導,民營經濟在競爭行業、特別是在新經濟領域成為主導,外資企業面對這樣強有力的組合,出現了明顯的撤退。「這裡面的正面意義是民族企業在崛起,競爭力在提升。這是有必要的,因為只有在自己家門口、自己家院裡打敗了跨國公司,才有可能到別人家門口和跨國公司進行正面的較量。」

第二層內涵則包含著一定的憂慮:在國企、民企、外資這樣的三元生態系統中,外資這一元有它存在的重要性,外資企業的「退」,是不是公平競爭、市場機制作用的結果?「這裡有沒有受政策的影響,有沒有不公平競爭的結果?」畢竟外資企業在混合所有制結構中,對中國經濟具有學習、借鑒的長遠意義。

籲擴大外資影響力

在梁國勇看來,外界很多時候熱衷於討論「國進民退」的話題,2008年金融危機後因為「四萬億」等強刺激措施,客觀上確實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國進民退」,但更應該警惕的是「內進外退」。

尤其「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這樣的歷史節點,應該重申外資對於中國經濟的意義,外資對於中國經濟的貢獻,而且應該以非常積極開放的姿態擴大外資的影響力」。梁國勇特別強調,並不是說在外資想「退」的時候非要推著它「進」,而是應該反觀自身,「沒有開放的領域是不是可以開放,開放不夠的領域是不是可以擴大開放程度?」

他還特別提到了幾天前的達沃斯論壇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財辦主任劉鶴的演講,「劉鶴先生特別提到中國可能會在產業開放領域有新的舉措,我認為在改革開放40年這樣的時間節點,這樣的表態是特別重要的,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