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科技部長: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 成果轉化仍需努力

撰文:黃俊傑
出版:更新:

「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作為國家發展的基本理念;其中,「創新」更被視為重中之中,可謂五大發展理念之首。中央政府對「創新」的重視,絕非誇誇其談、只說不做,科技部部長萬鋼今早指還要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同時加強技術轉化的效率。

作為汽車清潔能源專家,同時是少數非共產黨員高官(中國致公黨主席),萬鋼已擔任科技部部長9年,對內地科研發展貢獻良多。(新華社)

中央政府之所以強調「創新」,之所以並投放大量資源於科研,主因在內地經濟、產業需要轉型升級--要成為真正意義的經濟強國、要擁有永續發展的可能,則亟需擺脫過往依靠勞動密集、低技術的製造業與代工的經濟模式,向高增值、高科技轉型升級。

科研的發展與投入,絕非只靠政府的資金與政策,企業與民間作為劊新應用的最前線,可謂「技術創新的主體」。(新華社)

企業佔近八成科研經費投入

在「十三五規劃」中,中央政府提出要增加全社會研發投入,萬鋼在今早舉行的記者會強調,所謂技術創新的「全社會研發的投入」,不僅是指中央政府的財政投入,而是全社會,特別是企業的投入;以去年為例,其投入高達「1.4萬億元人民幣,77%來自於企業」。中央之所以重視研發的「投入結構」,蓋因「結構」能可以反映投入的質量和效益。

萬鋼解釋,之所以把企業視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蓋因企業之於技術創新可謂「前線」,技術創新不是為創新而創作,因為企業因自身產業所需而推動的創新才有實用價值;企業往往能牽頭帶領一些重大既創新、又實用的項目(如高鐵、核能、特高壓輸變電等)--為用萬鋼的話來說即「它轉變了我們產業的結構,提升了產品質量」。

又,企業對於技術創新投入的多寡,直接反映政策落實的情況;如果企業能自覺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投入,「政府的資金就可以更多地轉移到基礎前沿、社會公益、國家戰略,比如航空航天、深潛等這些重點領域上,又為國家長遠的創新能力建設做貢獻」,故萬鋼指要讓「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萬鋼承認,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難題,政府需要保證讓更多的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在市場中開花結果。(資料圖片)

中央正培育專門從事轉化服務隊伍

技術創新的轉化、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體現在所謂「技術市場」當中:技術市場,「就是技術委託開發、服務、諮詢、許可、轉讓等內容」;到了2015年年底,技術市場的成交額已達9835億元人民幣。然而,在大學出現的技術創作轉化到企業實用當中,萬鋼謂其當中存在「老問題」,即「審批手續過長,不適合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處置權、收益權不明確;企業和高校產學研的合作中還存在一些障礙;技術、市場發展不成熟、轉化過程不順暢」。

針對「老問題」,萬鋼指出中央政府已於去年開始,開展各種措施化解難題。中央在去年8月通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決議取消審批程序」,由大學自主決定轉讓;另外,「收益權、分配權由高校(大學)自己按照規定程序自主處理,直接參與這些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員可以享受轉化受益的50%以上」;又,中央政府持續推動「企業和高校的緊密合作,鼓勵高校科技資源的開放,為企業提供技術的研發服務、檢測、試驗、諮詢等一系列的活動」,好讓技術創新的成果「落地轉化」。至於體現科研成果的轉化--技術市場,中央正在「培育一支既懂產業又懂科研的專門從事轉化服務的隊伍」。

據全球知名的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研究顯示,早於2014年,內地對於研發投資的成本已為2000億美元,在投資總量上據全球第二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此外,內地在專利申請方面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2013年,專利申請數量超過82.5萬,同年,美國的專利申請數量為57萬。

提倡創科、推動經濟與產業往高科技升級,需要大量投入,而資金的投入正是衡量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指標--在「十三五規劃」中,中央政府提出全社會研發投入要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2.5%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