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總理記者會的表與裏
打破30年慣例、國務院轉為忠實執行者、政治體制變得更加不透明、數十年來的改革開放政策再次出現倒退、中國改革時代最後痕跡……當新任全國人大新聞發言人婁勤儉在回答媒體提問時宣佈取消兩會閉幕後的總理記者會後,諸如此類的悲觀論調成為國際輿論場近幾日的主調。
結合十八大以來黨政關係的變化,尤其是經過兩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國務院的角色有所收窄,日益偏向經濟民生和執行者,中共中央扮演集中統一領導的角色,國際輿論場的悲觀論調不難理解。今次兩會上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修訂草案)》是時隔42年首次修訂,也是黨政關係重塑的關鍵節點,意味着國務院角色變化正式定型。
在《取消總理記者會意味着什麼?》一文中,筆者已經分析了中共高層做出這一決定的考量,也即面對內外挑戰,中共高層更希冀「以結果為目標」來完成改革發展任務,「高質量發展是硬道理」。而要想達成改革發展目標,就必須有一個強大的中央,這是黨政關係變化的底層邏輯,也是中共「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前提和基礎。換言之,取消總理記者會,表面看是削弱國務院和總理的影響力,但本質上還是服務於一個強大的中央,服務於「以人民為中心」。
在毛澤東周恩來時代,「謀事在毛、成事在周」為很多人熟知,但當時,中國的國家政權結構以及黨政之間的關係是蘇聯的「黨政合一」模式,中國也因此吃盡苦頭,毛周之間的默契配合更多是慣性使然;到了鄧小平時代,十年文革亂局終結,剛剛爬出泥潭的中國百廢待興,只能摸着石頭過河,認識到了「黨政合一」帶來的諸多弊端和正反兩方面的問題後,1978年鄧小平提出解決「黨政合一」和實行「黨政分開」的問題,並在1980年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予以系統論述。
十八大後,中共高層對黨政關係做出新的闡釋,即只有「黨政分工」沒有「黨政分開」。雖然這一變化加劇了人們對於「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擔憂,但如果辯證地理解,這卻是問題導向下的必然結果,黨政本就沒有辦法徹底分開。通過黨政分工,才鞏固和保證了中國一個強大的中央。二十大之後,新任總理李強更加明確了國務院的職責所在,在首場記者會上將新一屆政府定義為「施工隊」。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是為數不多的對中國政治和文化有清醒認識的人。在2014年推出的著作《李光耀觀天下》一書中,開篇即呈明瞭中國政治的現實。「五千年來,中國一直認為,只要中央政權是強大的,這個國家就安全;如果中央虛弱了,國家就會紊亂。一個強大的中央會帶來一個和平繁榮的中國。每個中國人都這樣認為,這是他們從根深蒂固的歷史教訓中吸取的基本原則。在短期內,人們不可能背離這一原則。這種心態比共產主義的歷史要長,已存在數個世紀、甚至數千年了。西方一些人希望看到中國實現西方傳統的民主,這是不可能的事。美國認為,如果不實現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以及每隔數年更換總統和改選議會,就不可能成為一個成功的國家。這是他們對世界先入為主的看法。中國人從來沒有這樣的傳統。中國是一個地域廣闊、擁有十三億人口、人民具有不同文化和歷史傳統的國家。它將會走自己的道路。」
中共歷來認為,有了強大的中央,才能帶來一個和平繁榮的中國,也才能「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以及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而所有這一切,歸根結底還是為了經濟與民生,因為「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奮鬥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中共在治理層面和改善民生層面往往「善作善成」,且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共執政的正當性也依託於此,但在歷史性地解決了「捱打」、「捱餓」之後,正在強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中共,在對外溝通方面卻無法有效解決「捱罵」難題,甚至陷入到「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今次取消總理記者會,國際輿論蜂擁而至,反觀中國方面則始終緘默不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首要前提是政黨的現代化,已經滿百年的中共如果在「善作善成」的基礎上能積極對外溝通,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才是真正的現代化政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