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造車夢碎 中國造車新貴鬆口氣?
多家媒體過去兩天報道,美國科技巨頭蘋果公司(Apple)結束了長達10年之久的打造自家電動車的努力,並把資金轉投現在紅紅火火的人工智能領域。
蘋果方面至今仍沒有站出來證實「棄車」一事,但多名中國電動車老闆和高管紛紛針對潛在競爭對手退出賽道的消息做點評。
小米首席執行官暨聯合創始人雷軍2月28日上午在微博轉載蘋果取消造車的報道,並寫道:「看到這個新聞,非常震驚!小米戰略是『人車家全生態』,我們深知造車難度,三年前依然做了無比堅定的戰略選擇,認認真真為米粉造一輛好車!」
雷軍這段話獲許多內地媒體報道和轉載。在鎂光燈的關注下,雷軍當天下午還不失時機地打了個廣告。他在微博發文說:「蘋果退出造車後,蘋果用戶選購智能電動車,小米SU7肯定是最好的選擇。」
小米去年12月底發布自家首款電動車SU7,雷軍當時發出豪語,稱希望用15到20年時間,把小米打造成一家全球頂級汽車製造商。
最近營收表現亮眼的內地電動車製造商理想汽車,其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李想則在微博發文稱:「蘋果放棄造車,選擇聚焦人工智能是絕對正確的戰略選擇,時間點也合適。」
據李想分析,蘋果將走兩條路線——如果人工智能取得勝利,蘋果有望成為一家總值10萬億美元的企業;相反,若在人工智能領域失利,蘋果也能穩固地成為一家1萬億美元的企業。他還說:「做成了汽車,大獲成功,蘋果會增加2萬億美金的市值,但是汽車大獲成功的必要條件仍然是人工智能。汽車的電動化是上半場,人工智能才是決賽。」
一言以蔽之,在李想眼中,蘋果的決定是審時度勢的結果。
除了李想和雷軍,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集度汽車執行長夏一平、智己汽車聯席執行長劉濤、深藍汽車執行長鄧承浩也紛紛發表看法。
何小鵬難掩意外地說,去年還討論過,汽車行業新進入者會在2024年內全部出牌,但除了蘋果。「2024年後的十年會進入淘汰賽和全明星賽。但沒有想到蘋果在2024年出了這樣的牌。」
電動車市場形勢不樂觀
面對蘋果出其不意的退場,《彭博社》一篇報道形容,特斯拉等汽車製造商可以鬆口氣了。因為,在當前電動車市場增長放緩的背景下,這些製造商面臨的競爭威脅將減少,同時有許多優秀工程師人才可從蘋果流向市場。
過去一年,全球電動車市場面臨的形勢並不樂觀。例如,頭部車企特斯拉一直在下調汽車價格,並警告市場需求下滑;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等老牌汽車製造商,則推遲了投資並撤回了生產計劃。
諮詢公司GlobalData負責汽車研究的全球副總裁舒斯特爾(Jeff Schuster)說,蘋果放棄造車,是科技行業低估顛覆汽車行業難度的又一例子。
他告訴《彭博社》,在科技行業人士眼中,汽車業是過時落後的玩意兒,門檻不高,有什麼難的?「我們生產手機,我們有所有這些技術,我們可以掌控它……然後十有八九,大多數人會發現這比他們想像的更有挑戰性、更動態、更複雜。」
其他市場觀察人士的看法略有不同。位於新加坡的汽車諮詢公司JSC Automotive的西伯特(Jochen Siebert)認為,這對汽車製造商來說像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蘋果並不是直接威脅,但另一方面,如果蘋果說,『汽車行業並不有趣』,那會衝擊整個行業。」
內地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旗下的微信公號「吳曉波頻道」2月29日刊文稱,蘋果放棄造車不是失敗,而是重啟。現在新汽車中內置的軟件和連線性,將使科技公司在傳統汽車製造商面前佔儘先機。
文章還寫道,「歸根結底,連蘋果及其巨額現金儲備都無法製造出一輛汽車的事實告訴我們,汽車製造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並警告中國科技巨頭華為、百度要小心了。這兩家公司都投入不少資源在電動車製造和相關軟件開放。
競爭十分激烈
確實,電動車領域的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
中國新能源汽車「一哥」比亞迪2023年第四季電動車銷量超過特斯拉,首次坐上全球頭把交椅。據《路透社》報道,特斯拉1月初公布去年第四季交付汽車48萬4507輛,低於同季比亞迪賣出的52萬6409輛純電動汽車。不過,就全年銷量而言,特斯拉仍比比亞迪多出20多萬輛。
但如果按比亞迪驚人的銷量增速,特斯拉的市場龍頭地位未必能坐穩。2022年7月,比亞迪海外銷量僅佔其月銷量的2%;到2023年12月,這個數字已經變成了10%。
至於中國市場方面,比亞迪在春節後投下重磅炸彈:部分車型降價超10%。例如,比亞迪的秦Plus從9.98萬元(人民幣,下同)降到了7.98萬元,比大眾等品牌的一些同等燃油車便宜。為了保持市場競爭力,內地多家車企紛紛跟進,集體宣布大降價。
《證券日報》引述中國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說:「汽車市場價格戰的根本原因是新技術取代舊技術、新能源車對燃油車的替代。」他表示,在建立市場新秩序過程中,新老更替的過程競爭激烈,預計這一過程會持續幾年的時間,直到新的格局形成。
崔東樹也進一步強調,隨著新能源車滲透率快速提升,傳統燃油車市場規模逐步縮小,龐大的傳統產能與逐步萎縮的燃油車市場矛盾將帶來更激烈的價格戰。他說,規模決定成本和企業生存狀態,多數廠商優先保份額,必然使得價格競爭進一步加劇。
內地電動車市場經過多年的快速增長後,增速已開始放緩。中國工信部數據顯示,去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37.9%,比2022年的93.4%大幅收窄;中國乘聯會早前發布的初步預估顯示,今年1月乘聯會新能源乘用車廠商批發銷量70萬輛,環比下降37%。
在嚴峻的大環境下,一些實力較弱的企業很可能無法生存。高合汽車2月18日已宣布停工停產六個月,並承認員工社保將斷繳。
總的來說,蘋果造車夢的破碎,不意味著蘋果之前的投入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畢竟在過程中獲得了不少專利。從另一個視角看,蘋果此次重大的戰略調整,也讓內地電動車市場經歷一場深刻反思。
內地車企在過去幾年取得飛躍式進步,但同時面臨巨大挑戰和壓力,除了前述提及的激烈價格戰,還包括面對越來越嚴苛的出海之路:歐盟去年針對中國電動車發起了反補貼調查;美國貿易代表戴琪上個月說,拜登政府正在密切審查「中國在汽車行業的非市場政策和做法」,並審查當前的關稅水準。
不過,如果內地車企能跟隨蘋果的腳步,把更多資源投到人工智能發展,牢牢掌握並發展與電動車相關的科技,或許就不必擔心未來有一天會踢到鐵板了。華為當年因受制於美國的技術封鎖,在全球各地的經營大受影響,便是血淋淋的例子。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