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海」競爭元年 內地新能源車過「春劫」
這個壞消息不斷的春節,標誌著中國電動汽車在經過最初的高速發展後,來到轉型與整合的分水嶺。
這個中國出行人數創下歷史新高的農曆新年,對許多行業來說都是好消息——除了新能源車。
中國春節假期結束之際,大批新能源車主棄車逃離海南島的消息上了熱搜。據媒體報道,由於今年海南島遊客暴增,離島輪渡船票緊張,新能源車船票更是一票難求。從2月中旬到3月2日的新能源車船票已經全部售罄,搶不到票的車主只得把車留在島上,待節後再聯繫拖車。
新能源車船票稀缺,主要是由於海南省交通部門規定,一艘船上載運的新能源車數量不得超過船舶載車定額的10%,且總數不超過18輛。這又是因為顧慮到客運輪渡的特殊環境可能影響動力電池安全性,在高溫暴曬或充電不當等情況下,新能源車極易引發自燃等事故。
即便不去海島旅遊,新能源車主在長途返鄉路上也困難重重。隨著自駕成為今年春運的主要出行方式,高速公路充電站的擁堵大幅加劇。有車主上網吐槽,新能源車充電是「排隊1小時,充電1小時」;還有人從深圳開車回江西,燃油車僅需八小時的車程,電動車花了15個小時。
與此同時,今年內地多地發生暴雪、凍雨等自然災害,新能源車的續航能力在低溫下面對更嚴峻挑戰。車輛續航驟降、找不到充電樁、充電排隊時間長……之前對電動車讚不絕口的內地朋友,也在今年自駕返鄉後感歎:長途出行還是得開油車。
新能源車口碑反轉之際,車企間的競爭也日趨白熱化。春節假期剛過,中國最大的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就打響價格戰第一槍:最新上市的車型指導價不到人民幣8萬元,為行業內同類車型最低。多家車企紛紛跟進,集體宣布車型大降價。
比亞迪降價當天,中國乘用車市場訊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就在個人公眾號預判,今年是新能源車企站穩腳跟的關鍵年,競爭註定非常激烈。他認為,隨著新能源車滲透率快速提升,傳統燃油車市場規模逐步縮小,龐大的傳統產能與逐步萎縮的燃油車市場矛盾帶來更激烈的價格戰。
之前和業內人士聊天時就聽說,中國新能源車行業至今入不敷出,除了一兩家頭部車企能盈利,多數企業仍處在「賠錢賺吆喝」階段。中國政府去年起取消電動車購車補貼,更令這個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放緩增長步伐。
工信部資料顯示,去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37.9%至949.5萬輛,儘管增幅依然可觀,但已比2022年的93.4%大幅收窄。一些現金流周轉不靈的企業,正逐步退出市場競爭。
龍年開工第一天,豪華電動車廠商高合汽車就被爆即日起停工停產六個月。儘管有內部人士否認這一傳聞,但高合此前召開員工大會,通知1月工資無法按時發放,建議員工「自尋出路」,已凸顯了公司面對的困境。
國內競爭白熱化之際,內地車企的出海之路也愈發坎坷。除了歐盟去年針對中國電動車發起的反補貼調查,本月又有消息稱,美國拜登(Joe Biden)政府正考慮採用關稅以外的方式,限制對中國智能汽車及相關零部件的進口。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今年1月曾坦言,多數中國新能源車企,特別是以內銷為主的企業仍未實現盈利,業內也存在無序競爭、盲目上馬項目等現象。此外,中國車企還面臨內部消費需求不旺盛,一些國家地區存在濫用貿易救濟措施保護主義行徑等不利因素。
正如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在年後第一天的內部信中所寫:「今年是中國汽車品牌進入『血海』競爭的第一年,也就是淘汰賽的第一年。」這個內外壓力同時升級的一年裡,行業競爭將更加殘酷,更多品牌會在市場洗牌中出局。
對內,電動車企不僅要在同行的價格戰中存活,與燃油車之間的對抗也在加劇。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同時提升續航能力和電池安全性,決定了他們能否進一步挖掘日趨飽和的國內市場,爭奪更多潛在用戶。
對外,中國品牌面對的不只是高昂的關稅,還有越來越多的出口限制。如何在闖過層層關卡後依然保持價格優勢,並為當地消費者提供本土化的解決方案,對研發、生產和行銷能力都提出更高要求。
這個壞消息不斷的春節,標誌著中國電動汽車在經過最初的高速發展後,來到轉型與整合的分水嶺。這是一切新興產業的必經之路,也是檢驗一個行業能否升級換代的關鍵時期。
對中國新能源車而言,這或許不是最好的一年,但一定是破舊立新的一年。只有迎難而上的企業,才能在大浪淘沙中突出重圍,笑到最後。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