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首推解放思想大討論 既帶動想像也限制想像
中國經濟面對的內憂外患讓社會情緒陷入低谷,這個背景下湖南提出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製造了想像空間。
中共湖南省委一則關於在全省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的通知,在農曆新年假期後引發議論。
解放思想在中國的政治語境中有特殊的意涵。中共在1978年開展真理標準大討論,並在同年12月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拋棄以階級鬥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因為這段歷史,湖南的解放思想動員令一公布,就吸引了不少眼球。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過去也多次提到解放思想,單是從去年5月至12月,他就在考察雄安新區、江西和廣西時三次強調要解放思想。不過,一個省份系統性地部署工作,開展為期近兩個月的解放思想大討論,是近年來較罕見的。
內地媒體《頂端新聞》引述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張希賢解讀,當下中國各地都需要一場思想解放,「湖南實際上是打響了第一槍」。
但有觀察指出,湖南發出這份通知後,央媒沒有跟進為此造勢,其他省份暫時也沒有類似動作;以此判斷,這可能只是湖南省的一場活動,而非中央發出的號召。
輿論對湖南解放思想大討論的關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這四個字承載著成功的歷史經驗,在中國社會也有相當大的感召力。當內地社會面臨一些嚴峻挑戰,又沒有明確的方案讓人們有信心突破困境時,社會往往會以歷史為參照,寄望於一場新的思想解放,能給各種難題帶來答案。
眼下的中國正處於這樣的境況。在經歷三年嚴格的疫情防控後,中國經濟並未在去年解封後迎來各界期待的強勁反彈,各項宏觀資料都顯示,經濟復蘇的道路格外艱難。房地產市場不景氣、股市低迷、地方債務擴大、消費需求不足、民營企業信心低落等問題,過去半年多一直困擾中國。
複雜的外部環境也加劇中國面對的困局。美國在高科技上圍堵中國,透過友岸外包等舉措推進脫鉤斷鏈;地緣風險下,外商離不開中國的認知被改寫,去年外國企業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增幅,跌至1990年代初以來的最低水準。
中國經濟面對的內憂外患,讓社會情緒陷入低谷,焦慮、不滿、尋求改變的呼聲多了起來。這個背景下,湖南突然提出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製造了一些想像空間。
不過,湖南這次解放思想大討論提出的目標和任務,都不同於40多年前的那場解放思想。從湖南省委發出的通知看,這次討論更多是著眼於糾正官員的思想觀念偏差,加強幹部的作風建設。
文件圍繞整頓官場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提出了「十個扭轉」,例如扭轉簡單以GDP增長論英雄的速度情結,扭轉一門心思在資料上「想辦法」「造業績」的造假衝動,扭轉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不注意的「唯上」思維,扭轉決策「亂畫餅」、落實「翻燒餅」的折騰做法,扭轉「為了不出事、寧願不幹事」的「躺平」思想等等。
這些都是中國官場極為普遍又長期存在的頑疾,也亟待透過推動優化制度來解決。但湖南的這場大討論,更像是借解放思想這個工具,整頓幹部隊伍、淨化官場生態,更簡單地說,就是要引導官員做合格的幹部。這場討論的核心並不涉及方向性問題,這與40多年前破除整個社會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改變中共政治和思想路線的真理標準大討論不是一回事。
有人猜測,湖南這次喊出「解放思想」的口號得到了高層授權或默許,不排除官方要在當下社會信心低迷之際,透過這樣的動作營造適當鬆動的氛圍,化解社會中彌漫的沮喪情緒。
但從這兩天中國內外輿論的反應看,湖南的解放思想大討論引起了關注,卻不足以激起太大波瀾或共振。這顯示各界對湖南的動員令,作出了「此解放思想非彼解放思想」的研判。而這種研判的背後,是對現實的清醒認知:中共黨代會、十九大、二十大定下的方向還是必須「統一」的,絕不屬於湖南這次號召解放的範疇。
湖南的動員令發出後,互聯網上流傳一張照片,一面牆上噴上了「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的白底紅字標語,這相信也是湖南動員令的要義。解放思想得破除束縛和枷鎖,需要適度寬鬆的社會和輿論氛圍,預設了前提和邊界的解放思想並非沒意義,但它的功能會集中於改善技術性問題、行政問題、具體方法問題。何況,湖南省委的通知也設定了這次解放思想大討論的期限:2月上旬啟動後,到3月下旬就基本結束。
因此,在當前的環境下,「解放思想」四個字再有感召力,它能發揮的影響力也難以與40多年前相提並論。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