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雞同鴨講(下)︱話語不對頻 對台宣傳需落地轉譯與進步主義
編按:經由2024台灣總統大選,可以發現中共對台宣傳是其最大的短板,其聲音只能對內卻越不過台灣海峽,無法在台灣輿論場產生具體影響與實質效用,不利於對台工作。《香港01》從兩岸第一線採訪的視角,盤點當前中共對台宣傳體系所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觀察與建議,目的在於希望兩岸關係在風高浪急之際,仍有一絲燭光在暗夜裏傳燈。本文為下篇。
北京有完成統一強烈的決心和意志,這一點大家都看得明白,台灣民眾就算不說,事實上也心知肚明。但追求統一,便意味着兩岸長年分裂分治,從1949年之後便走上了兩條不一樣的現代化道路,由於特殊的歷史經驗,兩岸在思維方法、說話方式、邏輯認知,以及最重要的──情感結構,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差異,雖然嘴上說的都是國語/普通話,看似在談論同一件事情,卻可能都是在雞同鴨講。
台灣早已不是「國民黨」的台灣
尤其是戰後台灣受到美國等西方意識形態價值觀的大幅影響,面對事情的「三觀」與大陸已有不同,台灣人聽不懂、無法共感中國大陸的宏觀論述與革命遺產的話語。再加上長年以來的「去中國化」,現今的台灣甚至連兩蔣「反共」時期強調的「中華文化」都快被拋棄光了。今天大陸涉台體系,還是有不少官僚對台灣的認識還停留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對台灣還停留在本省/外省二分法,受到一些「公知」的誤導,誤以為台灣還是「中華文化」最完整保留的「寶島」。
可是,大陸在變化,台灣當然也在變化。台灣社會的價值觀和自我認知,從國民黨的「反共」政策到李登輝以降的「反中」政策,台灣人原有的價值取向幾乎都被改造了,「中華文化」確實還保存在台灣人的DNA裏,可是在意識形態上已被政客套牢而不斷拒斥。傳統中華文化講究的血緣、親人、家庭、文化等元素,如今在虛無化的台灣還有多少號召力,真的需要被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講白一點,陸方舉出的「兩岸一家親」、「閩台親上親」等旗號,在道理和事實上都是正確無疑的,可是台灣社會、台灣青年就是不買單。當台灣被民進黨虛假的「進步價值」綁架的時候,最極端者連「毀家廢婚」的主張都出現了,大陸對台傳播卻還停留在「家人情感」式的召喚,顯然就是完全對不上頻率。
台灣有一位著名作家藍博洲,他鑽研台灣「白色恐怖」歷史甚深,對台灣人的情感結構如何影響認同很有看法。在他看來,台灣人在兩岸關係上,最大的問題是已經沒有了「中國心、中國情」,換句話說已經沒有了「感情」。當這一點被大陸涉台宣傳傳播體系忽略了,結果就會像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用不對號角,吹不對的聲號,打動不了台灣民心。
對台宣傳需要接地氣並打動人心
再借用一位台灣「外文」研究學者王智明的說法,他指出冷戰時期西方文化思潮與作品之所以大規模進入台灣,而且走進台灣人民腦海裏,其實是經過了「落地」與「轉譯」兩個必經過程。用這一點來看,今日大陸涉台傳播,恰恰就是缺少了「落地」與「轉譯」,在上篇五大問題以及只求「政治正確」的情形下,就算國台辦發言人全程都用閩南語和客家話、甚至原住民語說話,大陸對台的政策與決心、意志,都很難落地台灣,更難轉譯為台灣人聽得懂的話語,依舊徒勞無功。
中國人是一個看重歷史的民族,台灣問題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回過頭去看歷史、文化、親情、血緣,當然是沒有錯的,也是必要的。但今天的台灣迷茫、迷惘的是「明天」,不知道何去何從,所以只能在「小確幸」的世界裏自我安慰、載浮載沉。大陸對台宣傳傳播體系要真的對台灣人發揮效果,勢必要有所改革,一來在話語上必須經過「落地轉譯」,二來要用「明天」作為號召,也就是讓台灣人看到統一後的明天,是美好生活的明天。
換句話說,不能再用只有大陸人聽得懂的八股話語對台宣傳,而是要讓台灣人感受到跟着大陸走會有的「進步主義」,用有別於既有世界秩序的進步新價值,打破埋藏在台灣人內心深處的「親美反共」桎梏,才有可能尋回台灣失落已久的「文化傳承」,進而達到兩岸人民的「心靈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