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的成績單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在2023年兩會正式接任國務院總理之後的首場記者會上,李強以坦誠、自信、接地氣的表現獲得了輿論好評。也是在這場記者會上,在回答新一屆政府工作重點時,李強說,「客觀地講,絕大部分老百姓不會天天盯着看GDP增長了多少,大家更在乎的是住房、就業、收入、教育、就醫、生態環境等身邊具體事。政府工作就是要貼近老百姓的實際感受去謀劃、推進,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為。」在響應網民關心的熱點民生問題時,李強表示:「我很願意響應網民的關切,一有時間我也會上網,看看網民關注什麼,有什麼好的意見建議。」

現如今,距離首場記者會已經過去近一年時間,計劃於3月初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李強將帶來任期內的首份《政府工作報告》,交出第一份正式的成績單。1月23日召開的專家、企業家和教科文衛體等領域代表座談會上,李強在聽取對《政府工作報告(徵求意見稿)》的意見建議後給出了首份成績單的總基調——成績的取得很不容易。「雖然前進的道路上還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但綜合起來看,我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不會改變。」

李強在達沃斯。(Reuters)

具體到成績單的數據層面,國家統計局1月17日已經做了說明。2023年,中國經濟增速達到5.2%,略高於官方設定的5%左右的目標;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基礎設施投資只增長5.9%,不如預期;出口增長0.6%,不及2022年10.5%的增長;社會消費增長達7.2%,但居民消費在中國經濟的佔比不到四成;暫停了四個月的青年就業數據再次公布,統計方式將在校生剔除,16歲至24歲青年失業率為14.9%;另外,2023年中國人口總數去年淨減208萬至14億967萬,這也是連續兩年人口出現負增長。

宏觀數據尚可,微觀感受較差,這是中國必須面對的現實。也因為這樣,多數國際機構對2024年中國經濟的增長預期並不高,低於2023年,比如世界銀行預測2024年中國經濟增長為4.6%,瑞士銀行也預測2024年中國經濟增速大約是4.6%。據推斷,李強的首份《政府工作報告》大概率將2024年經濟增長目標鎖定在5%左右。

中國人民銀行總部。(Reuters)

與此同時,正在陸續召開的地方兩會,也公布了相應數據。截至發稿,已有25個省份公布了2023年GDP具體數據,其中20個省份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了2024年的增速目標。在中國126萬億經濟版圖中, 「前四把交椅」依然由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穩坐。其中,廣東GDP首次邁上13萬億台階,江蘇也以5.8%的增速逼近13萬億,而山東和浙江也取得了6%增速的佳績,分別邁上9萬億和8萬億的台階。其中,25個省份中有15個省份GDP增速跑贏全國5.2%的水平。

究竟該如何看待今天的中國經濟?當「中國經濟光明論」遭遇「中國崛起頂峰論」,對於中國經濟的討論是否如同疫情期間「動態清零」和「與病毒共存」的討論一樣,成為了一場「公婆之爭」?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新近推出研究報告《荒謬的敘事:西方興起「中國崛起頂峰論」的梳理及應對建議》。(網絡截圖)

堅持「中國經濟光明論」的一方認為,應該算大賬、算長遠賬,雖然中國經濟面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等問題,但中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所以要增強信心和底氣。

堅持「中國崛起頂峰論」的一方認為,雖然中國2023全年經濟增速達到5.2%,高於官方年初定下的5%左右目標,但並不意味着中國已經走出疫情陰霾,經濟下行已經成為中長期必然趨勢。其背後是中國發展模式的頂層思路之變,也即從原來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變為「重意識形態和安全」,以「講政治」壓倒「講經濟」,故此當社會普遍對此缺乏共識,且獲得感越來越低,執政者要想提振社會預期與信心,可能性基本為零。

外資撤離中國引發關注。(VCG)

在這樣的背景下,再加上中國經濟調結構、轉方式的週期,李強的成績單,既是一份經濟成績單,同時又不侷限於經濟本身,而是一筆政治賬、輿論賬、人心賬。這對致力於解決「捱罵」問題的中國共產黨來說,挑戰絲毫不遜色於在預期和信心低迷的今天重新凝聚社會共識,進而提振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