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經濟光明論」遭遇「中國崛起頂峰論」
時下,對於中國經濟的討論,就像疫情期間對於「動態清零」和「與病毒共存」的討論一樣,陷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話語之爭。
堅持「中國經濟光明論」的一方認為,應該算大賬、算長遠賬,雖然中國經濟面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等問題,但中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所以要增強信心和底氣。
堅持「中國崛起頂峰論」的一方認為,雖然中國公布的2023全年經濟數據顯示,經濟增速達到5.2%,高於官方年初定下的5%左右目標,但並不意味着中國已經走出疫情陰霾,經濟下行已經成為中長期必然趨勢。其背後是中國發展模式的頂層思路之變,也即從原來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變為「重意識形態和安全」,以「講政治」壓倒「講經濟」,故此當社會普遍對此缺乏共識,且獲得感越來越低,執政者要想提振社會預期與信心,可能性基本為零。
究竟哪一種論調更能全面準確反映中國經濟今天的現狀?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新近推出的研究報告《荒謬的敘事:西方興起「中國崛起頂峰論」的梳理及應對建議》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該報告開宗明義指出,近年來,西方政客、媒體與智庫正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一場「中國崛起頂峰論」,認定中國崛起已到頂峰,唱衰中國發展前景,打壓中國增長預期。特別是2023年二季度以來,等幾乎所有西方主流媒體,以及關注中國的智庫、學者幾乎每天都有一篇或數篇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進行討論,以不同形式參與「中國崛起頂峰論」的議程設置。該輪「中國崛起頂峰論」就是新版的「中國崩潰論」,但這輪輿情顯現出規模最大、頻率最高、持續時間最長、範圍最大、來源最廣幾個特點。本輪「中國崛起頂峰論」邏輯也更為「精細」,論調聚焦中國疫情後經濟數據的低於預期的具體表現,認為中國經濟面臨結構性、決策層的根本問題,同時認為中國經濟問題反映中國更深層次漏洞的暴露。
具體到敘事層面,該報告在第一部分「中國崛起頂峰論」的新特點與敘事邏輯進行了詳陳,並將其概括為四大不同敘事邏輯:一,近年來中國經濟數據反映了深度結構與模式問題,且經濟下行是中長期必然趨勢;二,經濟問題反映中國決策層錯誤的估計和選擇,經濟政策及「穩信心」措施將持續搖擺無力,意識形態阻礙提振經濟;三,中國經濟疫情後反彈疲軟,令人大失所望,且中、美兩國後疫情時代預期與現實產生極大反差,盲目看好中國經濟前景缺乏事實依據;四,外部環境對中國極為不利,美國綜合實力依舊,將有效遏制中國發展。
緊接着在第二部分,該報告分析了「中國崛起頂峰論」的現實危害及影響,包括:一,放大市場悲觀預期,進而影響中國的經濟恢復和就業;二,影響外資對中國的判斷,降低外商投資中國的意願,導致短期內外資投資減少和資本外逃;三,刺激投資者情緒,導致股市劇烈波動;四,刺激富人移民潮的高企,大量資本、高級管理人才移民國外,導致國內投資下滑,就業崗位減少等後果;五,掩蓋中國經濟發展成果,導致其他國家對中國未來發展潛力形成偏見和誤解;六,擾亂民心影響國內團結,進而引發社會動盪;七,影響國家形象和國際地位,導致人們對中國的認可和尊重減少,對中國的國際影響力產生負面影響。
面對「中國崛起頂峰論」,中國該怎麼辦?該報告認為眼下當務之急是堅持深化改革、全方位對外開放、做大經濟蛋糕、提升民眾普遍收穫感,用事實回擊「中國崛起頂峰論」荒謬的敘事。具體的應對建議包括:一,要將回擊「中國崛起頂峰論」作為長期的重點國際傳播規劃項目;二,要持續釋放與持續報道一系列對外全方位開放的政策與落地成果,在輿論層面要高度肯定外資的貢獻並給予相應的禮遇;三,重視知華、友華、愛華、護華的外籍人士作為講好中國故事的一支特殊重要力量;四,捍衛中國領袖的形象,以跨國法律訴訟方式狀告西方不良媒體;五,改變講述中國故事的方式,打造適合國外受眾的內容模式,避免掉入「政治宣傳」陷阱;六,在對外交流和對外傳播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國內外Z世代青年人的扶持和培養。
相較於官方層面略顯空洞抽象的「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該報告既直面了「中國崛起頂峰論」背後的諸多敘事,也直接呼應了中國社會層面的諸多疑惑點,比如中國是否「重意識形態與安全」而「輕經濟增長」,中國決策層是否在經濟政策與改革開放上「開倒車」,中國民眾與決策層是否正在陷入一場「信任危機」……畢竟這些「荒謬的敘事」之所以有市場,一方面得益於其自身的強大話語權和敘事能力,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切中了中國社會當下的諸多「痛點」。
不過,該報告最後將解決方案鎖定在國際傳播和講好中國故事上,雖然道理上沒錯,但操作層面卻是一道難題,且是一場持久戰。就像高層反覆強調的「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一樣,也間接誤入了「荒謬的敘事」邏輯中,不僅未能實現提振預期和信心的目的,反倒成了另一種意義上的「中國崛起頂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