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選2024︱台灣需要一位實幹的總統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台灣總統大選2024/柯文哲/賴清德/侯友宜】2024台灣大選倒數十天,歷經總統候選人三場電視政見發表會、副總統候選人一場電視政見發表會,以及正副總統候選人各一場辯論會,民調也進入了「封關」期。距離1月13日選出新任台灣領導人,只剩下最後一哩路。

這十天,儘管三組候選人造勢活動不斷,但依舊可以視為給選民的冷靜期。台灣人首先要思考的,在於為什麼要投票?投票為的是什麼?選舉投票就等於民主嗎?台灣民眾或者會答「是」,但答案恐怕不盡然。

看看所謂的西方老牌民主國家美國,投票民主施行到現在,民粹對立撕裂了美國的社會,兩位老人家競逐總統,象徵着美國國家能力的衰退,內外都面臨了極大的危機。台灣的美國研究專家關中便點出了實情:「70%的人民不認同美國的民主,也不願見到兩位老人的參選連任,但卻無人可取代他們,美國真的病了,而且病得不輕。」

圖為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前總統特朗普2023年12月19日在艾奧瓦州滑鐵盧(Waterloo)出席競選活動。(Reuters)

美國總統大選也將在今(2024)年登場,不少觀察認為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川普)捲土重來,很有機會成功。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在外界看來無疑是一位「小丑」的特朗普,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美國選民鐵了心投他一票?政治娛樂化、政客大話化、魅力取向化……眾人可以給出一百萬個以上的理由,但掩飾不了他就是一個只會說好聽話、說大家愛聽的話,但幹不了實事的總統。

拜登也不例外,如同關中對他的評價:「拜登總統以大話、錯話、謊話治國,只是暴露了美國的進退失據」。兩人爭得死去活來,結果在本質上是一樣的,美國親身示範了「選舉投票」與「民主」不能劃上等號,而且是嚴重脱節、背道而馳。

長年在世界銀行工作的學者尹伊文,便總結了西方民主制度在實踐中的三大邏輯誤區:(一)人民的群體本位性與權利的個體本位性之間的概念矛盾;(二)不負責任的權利導致自毀機制;(三)普選的趨中化效應造成自弱機制。這三點不只在美國表露無遺,台灣也毫無例外。

蔡英文發表2024元旦談話,稱這八年的關鍵字是世界,而「如果這八年世界的關鍵字是什麼,那一定有台灣」。並指台灣跟以往更不一樣,不再被遺忘,2,350萬台灣人參與世界、改變世界。(台灣總統府)

面對中國大陸的統一號召,台灣上上下下第一反應就是:我能投票,你不行,所以統一免談。台灣人們可以回想一下,自1996年總統直選以來,歷任「選舉投票」出來的領導人,究竟為台灣留下了什麼?李登輝,黑金橫行,省籍對立。陳水扁,貪污腐敗,台獨騙票。馬英九,意志不堅,媚俗討好。蔡英文,抗中保台,過度親美。

可以看到,不管是什麼形容詞,總歸一句,就是意識形態治台,成敗皆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絕對不是民主走向良治的要素,反而是道阻且長的障礙物,只會令台灣社會在抗不抗中、愛不愛台、親不親美的二元對立「部落化」中,無止盡的內耗下去,結果各種社會矛盾問題沒人解決,隱沒進選舉動員的情緒亢奮之下。

所以蔡英文才會大言不慚地對李遠哲說:「自己任期只到2024年」,「2024年後不是我的事,是下一代的事」。所以賴清德面對台灣長遠的能源轉型質問,他能臉不紅氣不喘的回答:「我競選未來四年的總統,不是未來十年」。蔡賴兩人的說法,完全曝露了台灣「民主政治」缺乏負責、實幹、長遠規劃的本質。

2024年1月1日台灣大選副總統辯論會,民進黨候選人蕭美琴特意戴印有「美國國旗」與「台灣戰貓」的口罩出席。(Facebook/蕭美琴)

根據台灣各機構做的「封關民調」,賴清德與侯友宜呈現纏鬥的態勢,前者的看好度稍高一些。可是,賴清德與蕭美琴這一組自稱「選對的人、走對的話」的搭檔,參選至今所做所言,要不是宣稱要繼承「蔡英文路線」,要不是就在《中華民國憲法》與「一中」原則裏面大玩文字遊戲。

就算蕭美琴相當自豪在擔任台灣駐美代表期間,為「台美關係」所做的一切。但細心的選民必會發現,她在辯論會上,對於到底有多少美資投資台灣這個問題,並沒有給出實質的答案,而是以一連串好聽但虛空的話語帶過。換言之,她所堅信自己在幹的「實事」,最後呈現在選民眼前的,不過還是價值觀取向的意識形態。

2024台灣大選被形容為一場「戰爭與和平的選擇」,台海危機與兩岸關係當然是台灣今天的最大癰患,但外在的世界秩序與地緣政治變化,內在的社會矛盾與不公不義,「內憂外患」的台灣需要的絕不再是靠着美麗詞藻、文青語彙帶來泡沫幻想的總統。民主需要良治,良治需要實幹,台灣能否從2024這一役開始脱胎換骨,走回民主政治的健康正軌,那就看選民能否經過思思熟慮後,選出一位實幹型的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