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選2024人格側寫・三︱佛系土雞侯友宜:最與世無爭候選人
觀察2024台灣大選,侯友宜與「台獨鬥雞」賴清德、「變色龍」柯文哲相比,原本是相對不亮眼的存在。
首先是賴清德。賴的性格執拗、孤芳自賞,早在2019年便有意競逐總統,為此甚至不惜挑戰蔡英文,即便最後功敗垂成,仍在2023年敗部復活、捲土重來,成了民進黨主席與2024參賽者,民調也一度遙遙領先。而與台獨色彩濃烈、喜歡「下克上」的賴清德相比,侯友宜立場雖也本土,路線卻相對溫和,正如他本人自況的,「我是正港台灣土雞」,與賴清德的「鬥雞」屬性有所不同。
接著是柯文哲。柯的性格自我、反覆無常,一度從「不藍不綠」轉成「白皮藍骨」,如今則明顯是「白皮綠骨」,頻頻變色雖引來投機取巧的批評,卻也算是情勢所逼下的「積極有為」,畢竟民眾黨極缺兵馬糧草,柯文哲本就不可能勝選總統、也不可能等到國民黨「禮讓」,只好在宣傳上盡可能衝高聲量,用「關鍵少數」身分爭取共組聯合政府,讓民眾黨至少參與一次執政。與柯文哲的不斷出擊相比,侯友宜的選舉風格可謂「佛系」,所以在選戰前期既難與賴清德相抗,還被柯文哲一路暴打,墊底時間長達半年,與現在光景全然不同。
整體來說,光從政治人格來看,侯友宜應是台灣史上最「與世無爭」的總統候選人,這一性格也與選戰後期的新變化形成鮮明對比:柯賴原本都不把侯當成主要對手,結果一個好大喜功、一個自信輕敵,柯在「藍白合」破裂後直接聲勢崩盤,賴清德則除了「抗中保台」外什麼都沒準備,眼下已在多份民調被追到誤差範圍內。曾經墊底的侯友宜,如今看來極可能成為2024的大選贏家。
「與世無爭」是怎麼煉成的
當然,一切發展都有結構牽引:柯文哲如果不接受「藍白合」,本就只能面對被棄保的必輸結局,現在崩盤不過是提早確定出局;賴清德既不是這次中美最有交集的2024人選,又被民進黨執政8年的弊案拖累,民調不如當年蔡英文也很正常。只是侯友宜「與世無爭」的政治人格,讓前述發展看起來就像「驚天大反轉」,可能連國民黨人自己都相當驚訝。
而觀察這讓人一驚一乍的「與世無爭」,大致又可分成兩個板塊:不問世事、與人無爭。
首先是「不問世事」,基本上就是侯友宜一直以來的從政風格,不過此處「不問世事」,不是指侯友宜一味避世、不務正業,而是指侯即便身處政治核心,還是在心境上把自己當成政局的「旁觀者」,就像陶淵明《飲酒·其五》所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樣的從政風格,與侯出身警察公務體系有關。
1980年,侯開始在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刑警大隊任職,經歷分隊長、偵查員、組長、副隊長、隊長等職務,在1998年升任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副局長,又在2003年以46歲之齡升任刑事局局長,創下最年輕局長紀錄,並在2006年成為台灣史上最年輕的警政署長。之後,侯在2008年轉任警察大學校長,退出了辦案第一線,並在2010年受朱立倫之邀,出任新北市副市長,正式踏上從政之路。
當然,刑警的工作需要前線衝鋒,但這種英雄情節只是警察生活的一面。事實上大部分刑警都不像《邁阿密風雲》(Miami Vice)、《檀島警騎》(Hawaii Five-0,又譯夏威夷特警)的主角般出風頭、英雄主義當道,而是要服從命令團體行動,出任務時集體上陣,平日則在數字績效、文書報告、例行會議的辦公室生活中養家餬口,是介於軍人、公務員之間的職業群體,行事風格自然也就融合了兩者特色:依法行政、聽命行動。
所以觀察侯友宜的從政路,可以發現一個現象:侯即便身處國民黨、已經選上市長,仍活得像「行政中立」的公務員。在政治上,侯友宜明顯依賴老長官朱立倫的政治判斷,認為自己只要專心完成被交派的任務即可,其餘的朱立倫會設法調度解決;在政黨色彩上,侯友宜過去長期迴避九二共識等兩岸話題,更在2021年「四大公投」的核四商轉議題上,用「歲月靜好」拒絕表態,因此被深藍選民貼上「藍皮綠骨」的標籤;在黨內互動上,侯友宜鮮少跟「花蓮王」傅崐萁、雲林張榮味等重要地方派系往來,更在2019年以「市政優先」為由,拒絕擔任韓國瑜的新北競總主委,讓自己與「韓粉」結下樑子。
平心而論,如果侯友宜不選總統,前面的做法都不會成為大問題,但偏偏侯在2022年地方大選後成了國民黨民調最高的縣市首長,「儲君」身分從天而降,過去的「不問世事」也就在2023年「業力引爆」,先是朱立倫胡亂操盤,讓郭台銘與侯友宜競爭提名,接著「郭侯相爭」觸發了新支線:侯友宜過去得罪的地方派系、深藍選民、韓粉大量「棄侯保郭」,甚至還有人提議「禮讓柯文哲」,侯明顯成為史上仇恨值最高的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朱侯核心」則像一座孤島,漂浮在四分五裂的藍營板塊中,感覺隨時會滅頂。
而侯友宜「與人無爭」的政治人格無疑更讓情勢雪上加霜。這一人格基本上就是「不問世事」的極致展演,讓侯友宜缺乏打總統級選戰的覺悟與鬥性,進一步導致了民調的雪崩。究其養成,既受公務員的職涯影響,也與侯友宜過往的選戰經驗有關。
眾所周知,侯友宜此前有過2次勝選,分別是2018年、2022年的新北市長選舉。但平心而論,這兩次選戰都算「順風局」,一來新北市雖曾被民進黨執政過,卻不算國民黨的艱困選區,而是藍綠平手的消長狀態;二來2018年「韓流」席捲全台,國民黨候選人基本上都沾了韓國瑜的光,侯友宜能擊敗民進黨戰將蘇貞昌,「韓流」當然功不可沒;時至2022年選戰,爭取連任的侯友宜有執政優勢,民進黨則遲遲派不出人選,直到最後才把想選台北市的林佳龍塞來充數,結果當然是被侯以115萬票殘酷輾壓。
簡單來說,侯友宜某種程度就跟從台南崛起的賴清德一樣,沒有打過艱困的「逆風局」,所以認為總統大選就是規模更大的「新北市長選舉」,也因此沒有在團隊、論述、心態上進一步自我訓練、武裝,為總統大選做準備,進入戰鬥狀態,還是一副「與人無爭」的歲月靜好,5月延燒的「新北市餵藥案」便是教訓:侯沒意識到事件會被上升為總統大選的攻防議題,所以僅按一般行政流程處理,結果被見獵心喜的民進黨大做文章,猛攻侯友宜「忙著選舉忽略市政」,結果侯本就下滑的民調直接跌個半死不活。
整體而言,要感受侯友宜的政治人格,可用柯文哲做比較基準。兩人的共同點在於,與賴清德相比都不是典型的「政治人」,柯文哲從醫30年,侯友宜也從警30年,兩人的政治人格都受人生上半場的職業影響,而這也是雙方的差異所在,並可說是光譜的兩端:柯文哲靈活到幾乎沒有中心思想、活躍到幾乎冒失;侯友宜則保守到讓人看不到思想,佛系到幾乎溫吞。
起死回生的偶然與必然
不過選戰畢竟是長期的團體作戰,這也導致侯友宜與柯文哲走向了不同結局,侯尚可與賴清德一較高低,缺乏政黨實力的柯則必敗無疑;而某些選戰期間的偶然與必然,也消解了侯友宜「與世無爭」的負面效益,並讓國民黨選情開始起死回生。
首先是結構下的必然:賴的民調天花板始終存在,崩盤的柯文哲也會吸納綠營選民。
如前所述,賴清德氣勢雖強,卻不是中美這次最想支持的候選人,同時又被民進黨執政8年的弊案干擾,更因「孤芳自賞」的銳利性格得罪不少黨內同志,導致這次不論宣傳空戰、組織陸戰都比2020年的蔡英文差上不少,不只民調無法穩定高居40%以上,還在選前一個月深陷荒唐的「賴皮寮」違建泥淖,導致民調直接暴跌5%。
柯文哲更不用講,基本上「藍白合」破滅後,因為淺藍大舉回歸國民黨,柯的「虛胖」民調便瞬間縮水,只好再次上演「變色龍」戲碼,用綠色板塊彌補流失的藍色,結果也確實有效。以12月22日公布的《美麗島電子報》第95波民調為例,「柯盈配」支持度雖以17.7%墊底,卻吸納了3.7%的泛綠、0.5%的民進黨、47.9%的時代力量支持者,其中時代力量尤其關鍵,因為這群人便是典型的立場偏綠、卻不一定會支持民進黨的選民,結果因為柯文哲的分票,導致賴清德只拿到了52.1%的時代力量選民,如果今天是賴侯對決、柯文哲未參賽,賴必然不會是這個數據。
接著是情勢下的偶然:分裂的國民黨為避免政黨輪替失敗、民進黨對自己趕盡殺絕,即便不少人仍對侯友宜有意見,最後還是選擇擱置爭議、團結背水一戰,韓國瑜便是最典型案例。
在選戰之初,韓國瑜明顯對侯友宜持保留態度,甚至一度成為「換侯派」推舉對象之一。當然,韓國瑜無意再戰總統,推舉勢力只是自作主張,但2019年的侯友宜委實太過「與世無爭」,也難怪韓不願大力襄助。不過眼見國民黨選情半死不活、政黨輪替逐漸無望,韓國瑜終究在「大局為重」的考量下摒棄前嫌,拒絕了蔡正元等人胡亂鼓吹的「柯韓配」,並在11月中旬「藍白合」破裂後,第一時間接受朱立倫提議,出任國民黨不分區第一名,為選情打了一劑強心針,接著全力投入陸戰造勢積極輔選、號召「韓粉」回歸。
而之所以把這種變化稱為偶然,是因為韓國瑜其實也能選擇坐壁上觀,畢竟侯友宜敗選就等於朱立倫勢力垮台,屆時有志於黨主席的韓國瑜便可強勢參選,光榮重返國民黨與政壇。但結果顯示韓國瑜選擇了「大局為重」,沒有因為個人恩怨與利益,冷眼看著侯友宜原地掙扎。無獨有偶,與侯友宜結怨甚深的「花蓮王」傅崐萁也是如此,傅原本抵制侯的所有活動、表態支持郭台銘,最後也同樣「大局為重」,積極為侯友宜進行陸戰造勢,不僅在花蓮這種地廣人稀的地帶,動員出了5萬人大造勢的場面,還在12月27日宣布擔任「挺侯康後援總會」總幹事。
局面至此,基本上國民黨已是前所未有的大團結:除了侯友宜代表的「本省藍」,還有搭檔趙少康代表的「戰鬥藍」、「外省藍」;不分區第一名的韓國瑜代表了「中華民國藍」、「草根藍」與地方派系,積極支持侯友宜的馬英九代表了「知識藍」,黨主席朱立倫則代表了「經濟藍」。這種各方團結背水一戰的場面,基本上在「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國民黨已是多年未見;「趙少康+韓國瑜」這種副手強於主將的強勢輔選陣容,也是國民黨前所未有的組合,說得不好聽些,頗有過去「幼主即位、權臣輔政」的既視感,但偏偏侯友宜就是需要、也適合這種陣容。
如前所述,侯友宜「與世無爭」的公務員性格,其實更適合當接受命令的行政院長,而不是總統大選的主將;如今既已成為候選人,便需要「強勢前輩」的指引,而此前重創也已證明,光有朱立倫一位「前輩」根本不夠,所以侯陸續又找了金溥聰、王金平等「前輩」來助陣,並且積極尋求韓國瑜的諒解、趙少康的入局。侯友宜當然知道這種格局一旦勝選,自己當不了強勢總統,因為韓趙的政治能量都高過自己,但侯友宜的政治人格本就與「孤芳自賞」的賴清德不同,不僅相對不在意被分權,也願意在「前輩」帶領下學習,所以外界也能發現,媒體人趙少康加入團隊進行特訓後,侯友宜的對外發言與政見發表,都比此前流利、有重點不少。
整體來說,因為賴清德的硬傷、柯文哲的分票、國民黨的史無前例大團結,侯友宜目前已在多份民調緊咬賴清德,甚至已在19日的聯合報民調出現追平。基本上依照當前局勢,侯友宜將有極高機率成為2024年1月13日的勝選者,但關鍵不是侯本身極度優秀,而是賴清德高不上去、國民黨整體回穩、柯文哲確定出局的情況下,會有部分不是淺綠、又希望政黨輪替的柯文哲支持者,即便在今日民調支持柯文哲,也會在投票那日含淚「棄柯保侯」。當然,侯友宜現在仍算落後、「侯康配」支持度也上下震盪、柯文哲的支持者依舊信仰強烈,不過只要投票當日有5%的柯文哲支持者轉移投侯,侯便有機會以纖毫之差險勝賴清德。據筆者估計,如果侯能贏賴,雙方勝負差距的最可能數字便是2%左右、25萬票上下,至多不會超過5%。
選票是科學與數學問題,但看著這次選戰的跌宕起伏,筆者也不得不說,侯友宜的運氣實在不錯,賴清德的天花板、柯文哲的分票、國民黨的大團結,三個條件少一個,都會讓侯走向必輸結局,而不是如今尚能一搏的局面。當然,在某些人看來,侯友宜實在沒有總統樣子,但歷史往往都是「時勢造英雄」,跳出台灣內部的一隅之見,將視角拉到太平洋兩端的中美格局,這場總統大選本就不是「台灣自己的事」,而是中美都已「入場」的博弈,且侯友宜無疑是這次兩強都能接受的候選人,如果未來真能勝選,從歷史的長遠視角來看,不論侯友宜對內政績如何,至少符合了眼下中美主政派的戰略目標:確保未來幾年的台海穩定,給全方位開展的中美博弈帶來一些地緣上的和緩與回溫。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不同英雄也有不同的歷史任務,儘管英雄有時可能不夠優秀與亮眼,卻不能否認其崛起就是某種歷史的需要與必然。例如曾經「與世無爭」的侯友宜,因為機緣與時勢使然,終究還是走到了今日位置,但要證明自己能否擔起穩定台海的歷史任務,首先就要通過選戰的關鍵大考。答案到底如何,1月13日就能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