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大選人格側寫・二︱變色龍柯文哲:最反覆無常的總統候選人
2014年,台灣政壇有兩位醫生南北參選,分別是在台南競選市長連任的民進黨賴清德,以及在台北用無黨籍挑戰市長的柯文哲,時稱「南仁醫、北怪醫」,兩人最後也都寫下歷史:賴清德的得票率打破1987年解嚴後的縣市長、直轄市長紀錄,成功連任;柯文哲則成為台北改制直轄市後的首位無黨籍市長,也是時隔60年,繼吳三連及高玉樹之後的第三位無黨籍市長。
多年之後,曾是泛綠同志的兩人在2024大選成為對手,孤芳自賞的賴清德依舊深綠,柯文哲的立場卻幾經流轉有了變化:在選戰之初主打「中間路線」,維持「藍綠都是垃圾」的基調;之後為爭取國民黨禮讓,逐漸靠向「淺藍」乃至「深藍」,拋出了「重啟服貿談判」、「興建金廈大橋」等話題;11月24日「藍白合」確定破局後,眼見淺藍選民大批回流侯友宜,柯又開始挖民進黨牆腳,稱自己「本質還是深綠」、如果當選「國防和外交會維持蔡英文路線」。
短短數月,柯文哲從「不藍不綠」換成了「白皮藍骨」,再從「白皮藍骨」改成了「白皮綠骨」,立場變換之快,引來「投機取巧」的批評。例如柯文哲在12月15日受訪時表示,從政十年,沒有一個人能像自己一樣,給社會帶來這麼多改變,沒有一位縣市長會還債、堅守財政紀律這麼嚴格,「我應該是陳定南的進化版」(陳定南是民進黨早期政治人物,因從政廉潔、打擊賄選與黑金,所以在台灣政界及民間有『陳青天』之稱),結果陳定南的長子陳仁杰立刻痛批,「我老爸的生肖是屬羊,不是變色龍」;就連蔡英文也在17日稱,所謂「蔡英文路線」是穩定,是讓人信任,「不是變來變去、不是反反覆覆」。
不過平心而論,2024選戰並非柯文哲的第一次「變色」,基本上從2014年正式踏入政壇起,柯文哲就一直是「變色龍」姿態,改換政治立場毫無顧忌,與執拗的賴清德形成了強烈對比。如果說賴是台灣史上最「孤芳自賞」的總統候選人,那麼柯無疑是最「反覆無常」的總統候選人。而這種政治人格的養成,也與柯的過往歷練有關。
「反覆無常」是怎麼煉成的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柯文哲的「變色」往往是因應周遭環境變化,以極大化個人利益為目標的策略轉向。在這個過程中,他人的支持、自己的立場,都是情境所需的工具,只要形勢不同了,隨時可以拋棄、轉換。而這種政治人格,很大程度來自柯文哲的職涯歷練。
眾所周知,柯文哲與賴清德一樣,是醫界出身,但兩人的職涯有一顯著差異:賴清德行醫幾年便踏入政壇,早在1996年便當選「國民大會代表」,又在1998年當選台南市立委,2004年便成為美國國務院「菁英計畫」訪問學人,從政將近30年,「政治人」的本色強於醫生;但柯文哲自醫學院畢業後便一直在醫界歷練,擔任過台大醫院急診部醫師、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台灣大學醫學院教授,更曾赴美研究器官移植,長期耕耘急診與重症板塊,柯當然很早就與民進黨建立聯繫,包括在1994年擔任陳水扁選台北市長的醫界後援會幹部、在2000年擔任陳水扁競選總統的台大醫院後援會召集人、在2012年進入陳水扁創辦的凱達格蘭學校當學生,只是因為行醫超過30年,醫生本色還是強於「政治人」。
所以細究柯文哲的從政人格,兩大特色清晰可見:靈活的策略調整、自我中心的待人接物。
首先是「靈活的策略調整」,這一風格很大程度來自急診室歷練。對急診室醫生來說,情況緊急的病患到院後,自己便要開始與死神角力拔河,現代醫院當然都有所謂SOP(標準作業程序)、檢傷分類制度,也有不少醫院成立了急診醫學專科,但空間、人力的限制始終存在,如何以手邊資源實現「搶救病患生命」的最高目標,是許多第一線急診醫生的日常修煉。
從這個視角來看柯文哲的「變色」,邏輯便很清晰:柯文哲從政或有其初心、理念,只是一旦面臨競爭,作為第三勢力、非大黨出身的柯文哲便很容易進入急診室狀態,將當下識別為資源匱乏、爭分奪秒的情境,認為只要有助達成「最高目標」的方法都可以嘗試,而這個「最高目標」往往都會被聚焦為勝選、順利執政,所以在柯的從政之路上出現了許多「髮夾彎」。以2014年競選台北市長為例,勝選前柯文哲高喊「台北市有五大弊案」,結果執政後「五大弊案」成了「五大案」,尤其是大巨蛋案,柯文哲一開始痛批建商擅自更改設計圖,最後卻讓大巨蛋在調查期間偷偷復工,引發了「前後不一」的輿論質疑。
其實不論「五大弊案」真相為何,柯文哲的邏輯都很一貫:為何競選期間必須高喊「五大弊案」?因為這樣可以打擊國民黨選情,有助自己勝選;為何選上後就不徹查?因為不論「弊案」純屬空穴來風或柯自己也不願得罪建商,徹查都對柯的執政沒有太大助益。無獨有偶,柯文哲的兩岸論述也受到「怎麼做對自己最有利」的思維所影響,需要民進黨資源、綠營選民時便以「墨綠」自況;需要中間選民、北京青睞時便改口「兩岸一家親」。
由此能夠引入柯文哲從政人格的第二特色:「自我中心的待人接物」,不只路線改易以柯文哲的判斷為準,柯的部署、幕僚、團隊成員也須配合柯的規則行事,宛如沒有自主意識與情感的工具。
這種行為模式也與柯文哲的行醫歷練有關,在急診與重症前線奮戰多年,柯文哲體驗的生離死別無數,為求冷靜決策、專業投入,柯必然要有所割捨:降低自己的共情能力、打造理性決策的情感空間,讓自己在判斷病患情況時,克服悲傷與苦痛的干擾。這麼說並不意味柯文哲「沒有人性」,事實上正是因為醫者仁心,所以柯文哲負笈美國帶回新技術、新方法,只是久居醫療第一線,過度共情他人的情感波動,對自己只能是困擾與折磨。因此多年歷練下來,柯已經習慣屏蔽外界的情緒喧囂,在決策時回歸純粹的自我中心,不處理「沒有意義的情感現象」。
而這樣的行為模式也被柯一起帶到政壇:他人的情緒表達沒有意義,甚至可以忽視。這也導致了兩個結果,一來,柯文哲「變色」得十分迅速,因為柯會主動屏蔽外界謾罵,支持者的痛斥與不諒解,對柯來說不過是選票板塊的消長;二來,柯文哲待人處事過度冷酷、不通人情、自我中心,嚴重導致了「人和不佳」,以往台北市府便曾流傳一句「柯政猛於虎」,擔任市長室主任的蔡璧如(柯文哲心腹)更有「血滴子」之稱,且多數曾與柯文哲共事的幕僚、部屬、輔選團隊,都在忍無可忍後不歡而散,其中更有不少人日後成為「打柯大將」。
簡單來說,柯文哲「反覆無常」中的「靈活」與「自我」,其實就是硬幣的一體兩面,因為自我所以靈活,因為靈活所以不斷鞏固自我,最後也只能依賴自我。與孤芳自賞、倔強執拗的賴清德相比,柯文哲更像鋒利的手術刀,除了自己以外什麼都能切除、割捨。
柯文哲的趁勢崛起與難擔大局
而聚焦這次大選,柯文哲的「反覆無常」當然也發揮了作用,且對選情的走向至關重要。
起初,柯文哲將自己定位在「反綠」、「反民進黨」光譜內,便是算準民進黨執政8年,選情必受兩岸、經濟的治理失敗反噬,所以自己用「挑戰者」的姿態投入選戰,就能與國民黨競爭「非綠」的廣大民意板塊。而從階段性成果來看,柯文哲的盤算相當正確,不僅在選戰之初成功維持了15%的政黨支持度基本盤,還利用5月國民黨上演「郭侯相爭」戲碼、6月爆發「換侯」風暴、7月全代會前後內戰的機會之窗,讓自己的民調成功「超侯趕賴」,成為顯赫一時的「非綠共主」,為之後的「藍白合」談判積累籌碼。
整體來說,在民調起飛前,柯文哲的初衷或只是要帶動民眾黨的不分區立委選情,或是藉此與藍綠兩大黨談判,爭取共組聯合政府,畢竟要以小黨身分問鼎總統實屬艱難;但民調意外起飛後,柯文哲嗅到了「鯉魚躍龍門」的可能,便開始掩藏曾經的「深綠」底色,進一步靠向「深藍」,為的就是持續邊緣化侯友宜,為民眾黨在聯合政府爭取更多位子,甚至迫使國民黨「禮讓」提名,讓自己既有總統參選資格,又有國民黨的組織、金流可用。
只是這般盤算雖體現柯文哲的靈活身段,最後還是敗在柯的「自我中心」上。11月15日,柯文哲在馬英九斡旋下簽署了「六點聲明」,基本上明眼人都知道,最後結局一定是「侯柯配」,不過柯文哲也因此確保了副總統之位,民眾黨也得到了進入聯合政府的門票,算是皆大歡喜的結局;但沒想到柯文哲會在11月18日翻臉不認人,其背後原因可能是家人的不諒解、黃珊珊等民眾黨主戰派的反對,或是柯文哲想極限施壓試探「柯侯配」的可能,無論如何,柯文哲決定撕毀協議,只是機關算盡卻沒有算到人心,柯似乎認為「藍白合」最終就是自己與馬英九、侯友宜、朱立倫等人的密室博弈,選民的感受與反應不重要、就像過去市府員工與幕僚的感受也可以忽視一樣,所以不只推翻自己白紙黑字簽過的文件、還大言不慚稱國民黨「要我讓6%」,如此出爾反爾導致了大量淺藍回流國民黨,柯文哲的民調也被一夕打回原形,跌至15%的民眾黨基本盤,即便現在止跌回升,也已確定無緣總統。
不過即使「藍白合」夢碎,柯文哲的「靈活」依舊未變。眼見淺藍紛紛離去、不肯回流,柯文哲便把腦筋動到民進黨選民身上,開始宣稱自己「本質還是深綠」,並痛斥賴清德是「台獨龜孫」。如此急遽轉向,便是想將「瓜分侯友宜選票」的局面,扭轉為「瓜分賴清德選票」。
基本上選戰發展至此,柯文哲早就心裡有數,自己絕無可能勝選總統,之所以還積極表現、要支持者不要離開,目的也相當現實:只要民眾黨不分區席次能衝高、成為未來立院的關鍵少數,在國民黨、民進黨都未過半的現實下,不論是賴清德或侯友宜勝選,都必然要與民眾黨共組聯合政府,那麼自己就還有參與執政的機會。簡單來說,從「不藍不綠」到「白皮藍骨」再到「白皮綠骨」,柯文哲頻頻變色的背後邏輯相當清晰:如果「勝選」已經無望,最高目標就是為自己爭取「參與執政」的機會,哪怕只有一屆。
只是政壇畢竟不是診間,選舉不是動手術,人心更不是可被隨意擺弄割捨的物體,政治人物的言行也必然會有觀感問題,正因如此,反覆無常的柯文哲即便能趁亂崛起,也必然反噬自己、難擔大局。最明顯的,就是來自選民與各方的「變色龍」批評,以及中美的共同忽視。
基本上自柯文哲參選總統以來,不論北京或華盛頓,都不曾對柯與民眾黨表示期許,因為柯文哲的投機舉動行之有年,看在兩強眼中,都離一個稱職的「可對話」對象太遠。筆者此前就曾分析,北京早在5月就確定「批賴、揚侯、輕柯」的言論基調,並通過社論將柯定調為「囿於政黨利益,為保住民眾黨在立法機構的席次,只能言之鑿鑿要參選到底」,顯然在選戰之初就看清了柯文哲的機關算盡與「變色龍」本質,因此從頭到尾都不期許柯勝選,也不認為柯僥倖上台就能打開新局面;美國同樣極度冷遇柯文哲,後者的訪美待遇也明顯差了賴清德、侯友宜好幾個檔次,顯然從頭到尾都不在華盛頓的戰略棋盤上。
看著柯文哲一路走來的不斷變色、以及此次選戰起落,筆者總會想起三浦義村(1168年—1239年)這位歷史人物。三浦義村是鎌倉幕府初期的御家人,曾在1213年和田合戰、1221年承久之亂、1224年伊賀氏事件中多次倒戈,也都剛好押寶到了最後贏家,三浦氏由此崛起為重要大族。只是這樣的投機不是毫無成本,三浦義村雖被藤原定家讚許是「八難六奇之謀略、不可思議者」,卻也被下總的千葉胤綱嘲諷「三浦家的狗連朋友都吃」,且三浦氏最後仍在1247年的寶治合戰被北條氏(鎌倉幕府的掌權者)所滅。
柯文哲與民眾黨,就是當代台灣的三浦義村與三浦氏。論才智與手段,柯文哲當得起「八難六奇之謀略、不可思議者」這一讚譽,卻也必然要承受「連朋友都吃」的批評,且從眼下發展來看,民眾黨將有極大概率在4年至8年內泡沫化,屆時底下戰將若不是加入民進黨、就是投奔國民黨,一如三浦氏即便輝煌,也終要被掌權的北條氏所馴化。說到底,柯文哲的一人千面或許能在大爭之世派上用場,卻終究無法承擔大局、秉鈞持軸,套一句國民黨出身、卻算是「成功版變色龍」的李登輝評價:看得還是不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