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山道猴子的一生︱如果台灣小確幸美好 「山道猴」就不會爆紅

撰文:劉燕婷
出版:更新:

近日,「山道猴」的輿論能量來勢洶洶。

話題出自YouTube影片《山道猴子的一生》,主角是位喜愛機車、熱衷經營IG,卻財務狀況堪憂的年輕人,其日常花費多仰賴親友接濟、超商收入,卻在虛榮心作祟下屢屢過度消費,先是不顧沉重學貸與卡債,逞強購買二手重機,接著又甘願充當提款機,資助女友購車改車,結果不僅人財兩失還債台高築,隨後的感情挫折、友情破裂、網紅事業不順,更讓主角憤而質問世界:「為什麼大家都針對我啊!」最終帶著滿腔怒意,主角在一次山路狂飆中意外身亡。

從主題來看,《山道猴子的一生》描述了生命墮落以至無可救藥的過程,令人想到2006年的電影《花樣奇緣》(台譯《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陸譯《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而主角沉迷改車、飆車的設定,更讓人想到《蛇信與舌環》中,身處社會邊緣卻迷戀人體改造的年輕人們。

當然,從畫面構圖、敘事結構來看,此片並非品質精良的大製作,主角人設也並不討喜,其困境多源於自己的一意孤行,悲慘結局也可謂是咎由自取,卻依舊引發台灣輿論共鳴。截至今日,《山道猴子的一生》已突破700萬人次觀看,熱度更是超越此前的「芭比海默」(Barbenheimer)話題,討論方向也從階級瓶頸、低薪工作,逐漸延伸至迷失青年、兩性相處、借貸問題、理財觀念等領域。

其中,低薪與階級的討論熱度明顯最高,尤其台灣時值2024大選前夕,部分泛藍(國民黨)媒體人便以《山道猴子的一生》為話題,抨擊民進黨執政下的民不聊生、通脹高漲,讓影片意外多了政治熱度。而從現實視角來看,影片呈現的雖是極端案例,仍讓許多台灣青年、職場人士心有戚戚,因為低薪與階級瓶頸,確是大部分人面對生活的真實感受。

(點圖放大看懶人包👇👇👇)

+17

被低薪生活摧殘年輕世代

從角色設定來看,《山道猴子的一生》主角任職超商,月薪37,000元新台幣,即便沒有後續的胡亂消費,在台灣也屬偏低收入。

根據台灣的行政院主計總處8月公布的「6月工業及服務業薪資統計結果」,台灣全時受僱員工(不含外國籍與部分工時員工)的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萬8,032元新台幣,月減0.14%,年增2.47%;獎金及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為8,471元,合計後的總薪資平均為5萬3,900元,年增2.00%。但前述2個數據讓不少民眾跌破眼鏡,直呼「看來是我拉低了數字」、「是不是把郭台銘的收入也一起計入」。

而輿情沸騰並非沒有現實基礎,因為不是所有行業都能達到5萬3,900元的水準。細看前述調查的各行各業平均結果,收入較高的是金融及保險業、出版影音製作傳播及資通訊服務業,兩者的經常性薪資分別為6萬6,587元、6萬5,450元;接下來相對居中的是製造業,平均為4萬3,103元,其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平均5萬3,652元,是相對亮眼的收入;最後較低的分別有住宿及餐飲業3萬4,275元、其他服務業(含美容美髮按摩等)3萬5,210元。

結局震撼人心(以下涉及劇透!慎入!)

而前述數據,如果再加上地域、時間、年齡維度,便更能聚焦台灣年輕世代的生活壓力。

首先觀察台灣不同地域的消費水平,根據台灣主計總處發布的2021年「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全台平均數字是2萬3,513元,最高的是台北市3萬2,305元,最低的是南投縣1萬7,579元。換句話說,一位從事餐飲業、服務業的底層青年,在台北市與南投縣的生活可謂天差地別,前者或許還需要兼職其他工作才能勉強溫飽,後者則或許可以存上存款。但並不是人人都能在鄉鎮找到謀生機會,否則就不會有大批年輕人為了生活離鄉背井、成為「北漂族」,渴求大城市提供更多工作與生存空間,並為此承受高物價與高房價的長期折磨。

接著再看時間維度,根據台灣主計總處發布的2011年「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全台的平均數字是1萬8,465元,最高的是台北市2萬5,321元,最低的是台東縣1萬3,339元,與前述的2021年數據相比,可以發現全台物價與消費水平10年之間成長不少,名目薪資當然也會連帶上升。但最致命的是,將通脹納入計算後,便會暴露實質薪資早已負成長的窘境:根據主計總處最新2年資料,2021年的全年實質經常性薪資年減0.04%,2022年更是年減0.15%,為近十年最大減幅,足見薪資成長早已跟不上通脹,也難怪許多民眾會感嘆「都在窮忙」。

但就像引發爭議的「5萬3,900元」平均月薪水準,所謂「窮忙」感嘆,也不是人人會有,而是存在階級之分。以2021年台灣主計總處數據為例,全台受僱員工的全年總薪資(含經常性與獎金等非經常性薪資)的中位數為50.6萬元,但其中有高達68.31%受僱員工的全年收入未達平均總薪資,比例創下歷史新高,足見台灣的貧富差距與高低薪結構分化。

再聚焦以「山道猴」為縮影的年輕世代,雖不是所有人都在超商工作、只領37,000元,但普遍的高工時與低薪環境,已嚴重加劇了年輕世代的「窮忙」感受。2023年5月,國民黨智庫國政基金會便發布報告,表示台灣的實質薪資成長幾乎是0,工時卻是全世界第4高,已成「過勞之島」;且35歲以下受雇者的平均月薪不到4萬元,再加上通脹、租金上漲等衝擊,想要儲蓄根本難上加難,39歲以下的勞工平均年存款更是只有12.4萬元,創下5年以來新低。

綜合上述數據可以發現,台灣主計總處所謂「5萬3,900元」的平均月薪水準,對與「山道猴」同齡的多數年輕人來說,其實相當遙遠。

「山道猴子的一生」部分畫面(Youtube@Eric Duan)

小確幸其實帶著沉悶

當然,「山道猴」之所以債台高築,更多是虛榮心作祟導致了過度消費。

放眼真實世界,並非所有台灣年輕人都身負卡債還隨意揮霍、入不敷出,甚至冒險非法信貸;多數為生活拼搏的台灣人,其實都極力維繫與「山道猴」截然不同的生命精神:克制物欲,即便薪資待遇不高、職場不如意,仍十分珍惜生活中的「小確幸」。

在港台社會,「小確幸」的概念相當暢行。這一用詞出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隨筆《蘭格漢斯島的午後》,原意是自我節制、達成一定規範後,才能獲得的微小幸福,正如原文所述,「抽屜裏塞滿了疊整捲好的乾淨內褲,不正是人生中小而確實的幸福之一嗎?」

只是這一用詞在挪移至港台後發生了變化,開始被解釋成「沉重生活中,微小而平凡的幸福」,消費場域尤其常見,例如超商優惠券、網路團購折扣、購物金回饋等,幾乎都會被商家包裝為「小確幸」;政府的減稅措施、普發現金6,000元,也會被宣傳為民眾的「小確幸」。

「山道猴子的一生」部分畫面(Youtube@Eric Duan)

從上述使用來看,「小確幸」被大量用在「省錢」相關話題上,並逐漸成為召喚職場青年、節儉中產的重要標語。但也正因如此,原本村上春樹筆下的自律昇華再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被生活重擔所迫,只能錙銖必較、期待折扣與優惠的苦中作樂,雖說惜福樸實,卻也著實沉悶壓抑。

而或許就是這般社會氛圍,讓不是「山道猴」的多數台灣人,願意同情自我墮落、無藥可救的主角。看著「山道猴」在超商苦上大夜班、只能吃報廢食品,許多年輕人想起了超時加班、只能三餐依賴超商,卻依舊存不了多少錢的自己;看著「山道猴」困於階級,沒能得到更好的生命指引,只能一路走向毀滅,許多觀眾感嘆起自己或身旁周遭的「誤入歧途」。

但除了同情與嗟嘆,「山道猴」還牽動觀眾不可言說的兩種幽微情緒:優越與羨慕,其背後原因當然不離階級與揮霍。

「山道猴子的一生」部分畫面(Youtube@Eric Duan)

優越直接來自「山道猴」的悲慘結局,畢竟為生活奔波的台灣人,多數不會放任自己的生命失控至此,「山道猴」的一路墮落,反倒給了觀眾「至少我沒有眾叛親離、去借非法信貸」的自我安慰,並讓面對生活慣於卑微的觀眾重拾優越意識。

但看著「山道猴」近乎原始的表達自己、追求慾望不留餘地,習慣壓抑的觀眾又不免羨慕,畢竟多數人都不敢卡債纏身還大膽玩重機、入不敷出還想以金錢綁住物質女友、衝動借貸而不認真考慮後續成本,「山道猴」近乎單純的墮落,何嘗不是部份人潛意識裏,集反骨返古、童性獸性於一體的自由投射?

只是回歸現實,不論《山道猴子的一生》累積多少觀看、牽引出了多少複雜情感,同情共鳴也好、哀嘆鄙視也罷,這部影片都拯救不了為生活奔波的辛苦世代,充其量只能在觸發鄙視後修補尊嚴、在引發共鳴後安撫痛苦,讓大家面對生活繼續苦中作樂,畢竟台灣的不景氣與薪資負成長根源,是面臨發展瓶頸的產業結構,而這一困境短期難解。在可見未來內,低薪煉獄與階級瓶頸,都會是台灣無法革除的殘忍現實。

到頭來,看似與「小確幸」相反的「山道猴」,其真實作用或許就是成為多數人的「小確幸」,再是喚醒部分「山道猴」,讓其學著重視「小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