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公司利潤總和是中國兩倍 從世界500強企業看中美企業競爭力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財富》雜誌前幾天發布了2023年世界500強企業排名,這個榜單的排名依據是企業營收規模,並不能直觀反映企業現金流情況以及護城河深度,比如負債2萬億的恆大也位列全球500強第122名。但是仔細分析,從中可以讀出很多有意思的信息。

2023年中美入圍全球500強企業的數量基本相當,中國(含港澳台)一共有143家企業入圍,比去年減少一家,美國則有136家企業入圍,如果只算中國大陸和香港的話,中國則有135家公司入圍。

中國上榜公司利潤總和只有5618.6億美元,美國上榜公司利潤總和幾乎是我們的兩倍,高達10882.7億美元,也就是我們的500強企業盈利能力要差很多。

今天擠一擠水分,管中窺豹,看一些關係到產業升級的關鍵產業,我們和美國比還有多大的差距?從各個行業我國上榜企業的數量和質量來分析,各自交出了怎樣的成績單。

互聯網中美平分天下

這次互聯網企業共入榜全球500強8家,中美各四家平分天下,但是細究起來差別巨大。

亞馬遜5139億美元的營收已經連續10年坐穩世界500強,同樣以電商為主的京東2022年營收1065億,在盈利方面,微軟727億美元的利潤位居最能賺錢的公司第三名,緊隨其後的是谷歌599億美元的盈利,而京東2022年只有28億美元的利潤,被稱為最能賺的騰訊利潤也不過165億美元。

為什麼差別這麼大?微軟,2011到2020的九年累計支出6530億元,平均每天接近2億的研發支出,才將微軟從「專門給電腦打補丁的公司」拉回了科技企業,2019年開始持續向OpenAI投入了110多億美元,掀起了AI浪潮,谷歌的研發支出率(研發支出/營業收入)高達14.9%,國內唯一能與之相比的只有華為13.9%的研發支出率。

甲骨文依靠B端市場收穫了424億美元,因為Oracle數據庫兼容多種機型、多種系統和網絡協議的優越性,全球前100的企業,有98家採用甲骨文的數據庫;微軟除了開啟個人電腦的時代的Windows,還有兼顧軟硬兩種存儲模式的雲服務Azure,業務體量不輸亞馬遜,2022年微軟的營收1982億美元。

鐵打的操作系統,流水的APP,毫不誇張地說,美國企業提供了所有軟件的底層架構,但是2006年的國內盜版Windows的大範圍黑屏事件,已經暴露了缺乏自主操作軟件的隱患,那時候政府只能「呼籲」微軟給個面子,倪光南院士高呼「中國被微軟挾持了」,國產操作軟件在進入21世紀的20年裡,先後誕生了超過20款產品,但都因為市場化水平太低,難以規模化,只零星存在軍政等要害部門。

杭州,阿里巴巴西溪園區(視覺中國)

這也波及了市值,2020年阿里巴巴頂峰市值8000多億美元,這幾年因為一些原因,現在的阿里市值跌去七成,只剩下2400億美元,而亞馬遜市值來到了8790億美元,這直接影響企業對技術人才的吸引力,技術人員的薪資構成股票會佔到三分之一甚至更多,更高的市值意味著股票會帶來更豐厚的分紅,而低市值的企業想要留住人才就必須拿出更多的現金,無疑會增加用人成本。騰訊、美團、百度等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市值這幾年都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跌,而美國互聯網和軟件公司這幾年的市值則在穩步上漲。

中概股的普遍暴跌,意味著中企借助美股資本進行低成本融資的難度大大增加。在中美兩國開始在人工智能這樣下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展開激烈競爭的大背景下,中國互聯網和軟件公司在後續融資能力上,與美國公司相比尚有不小的差距。

可以看到,微軟給OPEN AI已經投入了上百億美金,而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企業,現在單家公司投入的量級通常在幾億美金量級,差距還很大。

當然中國的互聯網和軟件公司雖然和美國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和日本、歐洲這些地方比,仍然是巨無霸一般的存在。

在軟件上我們的進步是肉眼可見,7月5日首個桌面開源系統「開放麒麟1.0」公測,目前已經應用在金融、海關、能源等眾多行業中,保障了嫦娥探月等重大工程的順利實施;247億的數據庫市場也有了中國玩家,2022年國產數據庫中標51次,無論螞蟻的分佈式數據庫OceanBase,還是騰訊雲在金融領域的優異表現,都向實現2027年「2+8+N」黨政與八大行業完成100%國產替代的目標更近了一步。

華為展示超級快充電站。(羊城晚報)

通信及電子設備製造商

華為在被極限施壓之下,營收下降到954億美元,依舊是思科515億美元的幾乎兩倍,利潤上卻不盡人意,華為利潤只有50億美元,思科118億美元的利潤是華為的兩倍多。

翻看財報,最大的差別的在於科研支出,思科的研發投入只有68億美元,華為的科研支出為230億美元,如果華為的科研支出壓縮到思科的量級,利潤將比思科多近100億美元,除了通信設備,華為的科研投入還要覆蓋光伏、芯片、華為雲、造車等多領域。

華為在美國主流媒體上刊登極具挑釁性的廣告:「它們唯一的不同就是價格」,登陸北美,劍指思科。

2003年思科認為華為抄襲了旗下產品的代碼,爆發了華為思科著名的世紀訴訟,最終沒有證據的思科只能接受和解,華為因此名聲大噪,之後聯手3COM迅速蠶食思科的市場。

棱鏡門爆發後,思科設備可能的存在的洩密風險大增,政府採購選擇自主產品的比例越來越高,2019年我國的路由器市場中,華為、中興等中企的市場佔比就將近90% ,思科在這一年的佔比則只剩下1.2%,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在全球以太交換機市場上,思科卻擁有49%的市場份額,不過華為的對手不只是思科了。

手機業務對標蘋果、鴻蒙操作系統對標谷歌安卓、盤古AI對標微軟chatgpt、5G對標高通,最近又有華為工程師聯合上海微電子攻關28納米光刻機的消息,達芬奇架構的昇騰芯片是國內AI算力的第一梯隊,華為有些忙。

而且這些電子設備製造商都是老牌名企,美國的三家是蘋果、戴爾和惠普,主流的三個筆記本品牌,旗下的Mac、暗夜精靈、XPS系列都是高端產品,好消息是2022年聯想以37 %的市場佔有率拿下了國內筆記本電腦的頭牌,今年暑期市場大戰中,旗下的thinkpad16P和惠普的拳頭產品暗夜精靈9打得有來有回。

聯想在找回自己的方向,南方智能製造基地裝配自主研發的APS系統,每天完成3億顆物料的調度、1600個零部件以秒為單位裝配,還有重點突破的邊緣AI技術,成果就是「晨星」機器人,已經應用到國產大飛機的機身噴塗作業,聯想千億研發投入不是空話。

全球消費電子產業陷入低谷,中國白色家電三強也紛紛中槍,美的、海爾排名滑落,格力直接跌出世界500強榜單,時間回溯,自從2019年格力以414位登上榜單後,營業額就一路下滑,從2018年的2596億跌落到現在的1901億,深究原因,海爾智家依靠創業平台阿米巴模式的自我成長,以及美團改進激勵措施、快速佈局海外的戰略,讓依賴「網紅經濟」的格力有些難以招架。

差距依然存在,蘋果的核心資產是閉環的產品生態系統、60%的高端手機市場佔比、A系列芯片和顛覆性的美學設計理念,可以提供13.7萬個高薪崗位,儘管沒有一台蘋果手機在美國生產,但是拿到了整個果鏈37.8%的利潤,不用擔心科研設計中心會因為人工成本而轉移。

耶倫前段時間宣稱美國只在半導體、量子計算、人工智能三個領域限制中國,這些熱點領域的第一梯隊全都有華為的影子,再強的球員也有替補,華為的替補在哪裡呢?哪怕蘋果破產了,美國還有微軟和谷歌,但是華為的MATE系列退出高端機市場後,藍綠大廠沒有一家能夠接住這個份額,華為太累了,光伏、芯片、AI甚至於光刻機都要自己攻關,我們需要第二個華為。

醫療器械穩步前行

醫療器械上榜4家企業,沒有一家中國企業,3家是純正的美國血統,全球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在2022年達到4000億美元,美國收割了1400億美元,中國在呼吸機、CT設備超聲以及生化、免疫體外診斷設備70%依賴進口,2022年出口最多的醫療器械是口罩,好在幾縷陽光已經刺穿了這片烏雲。

雅培2022年營收437億美元,緊隨其後的美敦力是愛爾蘭企業,全球首款完全植入式心臟泵He artMate 3就是雅培的產品,血糖檢測儀是雅培增速最快的細分領域,賣出了47億美元,國內頭號醫療器械公司邁瑞醫療的年營收才只有43億美元,部分國產血糖儀的誤差有15%,並且33G的針頭會更痛。

好在醫療器械國產替代已經穩步推進了10餘年,未來可期,國內醫療器械企業每年研發投入費用都維持20%左右的增長,以心血管支架為例,2004年進口產品佔95%,到了2017年國產品牌樂普、微創和吉威合計拿下67%的市場份額,並且在藥物釋放、拋光加工和尺寸集成等方面更適合國內需要。

此外在彩超、DR等細分領域我們都有拿得出手的產品,邁瑞醫療2013年併購高端超聲影像製造商Zonare ,拳頭產品是人工智能加持的S60彩超平台,預計未來3年內高端彩超收入佔比能夠達到40%以上。

但是僅限於細分領域,我國醫療器械產業集中度很低,因為病種不同,不同病人的訴求有巨大差別,單一領域的市場規模和空間相對有限,無法培養出體量足夠龐大的跨國企業,比如國產試劑醫院端市場規模只有20億美元,與之相對的輝瑞的營收高達1000億美元。

細分行業的優質國產品牌面臨跨國器械巨頭的收購,醫械企業經常面臨跨界競爭的挑戰,國內早期骨科領導者之一的康輝早在2012年便被美敦力收購,另一龍頭企業創生也在2013年被史賽克併購。

醫療器械的國產替代不能心急,器械推廣不同於藥品,品牌會長期佔據用戶心智,除非顛覆性的產品出現,行業一般呈現馬太效應,新晉的國產品牌不僅需要深厚的技術積累,還需要相當時間的沉澱,才能得到用戶的認可,大型醫療器械集團的產生也需要時間。

整體上醫療器械國產化率已經達到了42%,有資金支持肯定會有成果產出,融資規模上,醫學影像2022年融資80.94億,成果是聯營醫療突破核磁共振技術,心血管器械行業2022年融資規模達到了133億,樂觀來看,心血管器械技術突破會有更多好消息。

製藥鴻溝難以跨越

製藥的局面是我們只有一根獨苗進入世界500強,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是12家上榜的醫藥企業中唯一的中國藥企,利潤僅為24億人民幣,而輝瑞利潤是313億美元。

板藍根和王老吉都是廣藥家的核心產品。換句話說,廣藥之所以入選500強,很大一部分收入來自於賣飲料的收入,在醫藥核心產業的世界江湖地位方面,和美國的醫藥大廠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目前廣藥的產品基本是圍繞日常用藥展開,比如頭孢類原料藥合成、中藥提取分離,2000億的年營收大多是因為感冒、發燒等日常用藥需求較大,廣藥的板藍根、清開靈、小柴胡顆粒等均佔據全國領先的市場份額,所以年營收規模比較可觀,畢竟中國所有的醫藥企業2022年加起來研發投入才146億美元。

反觀強生、輝瑞等一眾歐美藥企,從數據上能看出巨大差距,強生一家藥企2022年研發投入122億美元,主要產品的治療領域是免疫、抗腫瘤和神經科學,烏司奴單抗是治療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的最優選擇,僅一款藥2022年Q2收入就有26億美元,治療復發或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的首個細胞療法產品Carvykti也已上市。

腫瘤領域,強生在過去的10年裡上市了10款新藥,抗感染領域,呼吸道病毒疫苗有望今年上市,強生與BMS聯合開發的新一代口服抗凝劑milvexian,用於接受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後預防靜脈血栓栓塞症,二期實驗已取得積極效果。

醫藥大格局比較差,2016年到2020年,中國共上市200個創新藥產品,涉及的疾病領域包括腫瘤、消化道及代謝、呼吸、心腦血管等慢性病,佔了日常醫藥支出的大部分,但是約80%是外國藥。

從基礎科研成果看我們並不少,由中國研究團隊主導發表在《自然》《科學》《細胞》三大學術期刊上的研究性論文數量2020年達到150篇,在2015-2019年間,中國藥品專利申請數達18800件,醫療技術專利申請數達16600件,均位列全球前兩位。

問題是專利轉化效率低,一方面是藥品成果轉化時間長,僅從專利到模型就需要3——5年,之後的審批、報證等環節還要走流程,另外還需要100——1000萬不等的前期投入,多方原因下我國醫藥專利轉化率不足8%,而美國日本則接近70%。

中國醫藥產業要想實現進一步發展,必須進一步加強研發投入。

比亞迪的排名從第436位躍升到第212位。(圖片來源:比亞迪騰勢)

汽車行業厚積薄發

傳統燃油車中,大眾、戴姆勒以及豐田共5家汽車企業進入前50,共計收穫了565億美元的利潤,德國和日本憑藉著上百年的技術和品牌沉澱牢牢控制著汽車世界版圖,畢竟製造雙離合變速箱和12缸發動機背後的鍛造工藝和材料技術,對我們來說就是降維打擊。

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僅僅14%,燃油車的品牌也擁有一批死忠粉,代表著傳統燃油車的市場存量足夠龐大,全球燃油車銷量在7800萬輛,保有量在15億輛,燃油車品牌還有時間進入新能源汽車賽道追趕一眾造車新勢力。

但要看到的是這5家車企利潤全部出現了20%以上的下滑,甚至福特汽車的虧損高達19億美元,新能源汽車的挑戰不再是笑話,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 2600萬輛汽車中新能源汽車佔比已經來到30%,在本田降價4.8萬、豐田降價2.8萬的大放血下,2022年日系車在華僅售出409萬輛,下滑10%。

與之相對的是,比亞迪的排名從第436位躍升到第212位, 2022年賣出186萬輛,今年有望衝擊300萬輛大關,每年翻一番,並且隨著產能爬坡,比亞迪出口也是幾何倍數增加,今年第一季度3.87萬輛出口,同比暴增1280%。

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也水漲船高,第一次入選世界500強,就以488億美元的收入排名292位,寧德時代2021年全球裝機96.7GWh,其中國內裝機80.51GWh,海外裝機16.19GWh,就是新能源車企的第一選擇,2021年特斯拉上海工廠約70%的車是鐵鋰版本,電池全部由寧德時代供應,此外寧德時代還有蔚來、小鵬等主力客戶,大眾和寶馬的純電車型電池供應商也是寧德時代,技術優勢背後是是境內2642項專利,境外196項專利,以及5368名研發技術人員。

從大眾7億美元入股小鵬可以看出,燃油車品牌想要藉助造車新勢力的技術迅速轉型,新的合資車企模式可能出現了,外企的資金和中企的技術。

畢竟依靠德國產業鏈造出來的大眾IDM比元PIUS貴1.5倍,因為德國三分之一的整車電池供應來自寧德時代,2024年之後主要供應方將會成為東歐,因為寧德時代要去匈牙利建廠了,而且電機的關鍵部件永磁體85%來自中國。

綜合來看,中國的500強企業質量這幾年有了很大的提升,不過和美國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中國的產業存在偏科的情況。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和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很好,但是在醫藥、化工等產業是和美國相比仍然有不小差距。

雖然許多輿論都認為美國近年來有製造業空心化的趨勢,但是仔細分析500強企業榜單,可以看到美國在半導體、汽車、航空航天、軍工、新材料、醫藥、化工等領域依然有非常強的工業實力,美國的高端製造業仍然是不可小覷的。

先有數量才有質量,畢竟2020年我國才以6.8萬的專利研發數量和57萬篇SCI數量超過美國,代表高質量論文產出水平的自然指數,去年才以17902.76的成績登頂,一般而言,科技成果轉化需要10年左右,未來可期,我國距離科技成果井噴的時間不遠,科技企業大規模破土的節點指日可待。

本文獲公眾號「星海情報局」同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