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技戰 中國反向「卡脖子」?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訪華前夕,北京以國家安全為由出台最新的原材料出口管制令,讓中美科技戰加速升溫。

晶片大戰|中國管制半導體原材料鎵、鍺出口 一文睇清5大重點

中國商務部和海關總署7月3日發佈公告,從8月1日起,中國將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理由是「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

根據公告,這些物項要出口,必須辦理出口許可手續,出口商得通過省級商務主管部門向商務部提出申請,還得上報物項的最終接收方和用途。那些對國家安全有重大影響的物項,還得上報國務院審批。

國的鎵產量和鍺產量都占全球的80%。(華通白銀網)

鎵和鍺是重要的稀有金屬原材料,廣泛應用在戰略新興產業上。金屬鎵被稱為「半導體工業新糧食」,這次被中國列入出口管制的砷化鎵可用於製造高性能晶片;美國地質調查局關於鎵的調查報告稱,在這方面的應用上,目前沒有比砷化鎵有效的替代品。氮化鎵則是最具代表性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之一,在5G通信、新能源汽車,甚至軍事雷達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

鍺也在很多國家被列為重要戰略資源,可用於紅外光學、纖維光纖、太陽能電池、聚合催化劑及醫藥等高新技術領域,在晶片、太陽能電池、生物科技和武器製造中有重要的潛在價值。

金屬鍺也在很多國家被列為重要戰略資源。(資料圖片)

根據歐盟委員會2020年的一份報告,中國的鎵產量和鍺產量都占全球的80%。不過,中國的優勢在上游生產上,以向發達經濟體出口初級產品為主;在這些原材料的下游應用上,比如晶片等高科技產品製造,中國不僅不具備優勢,還面臨「卡脖子」的風險。

在限制美國企業向華為等中國公司提供技術和產品後,美國去年10月也出台措施,限制美企向中國出口先進半導體製造設備,今年1月又爭取到荷蘭和日本支持,進一步擴大對中國出口先進半導體製造設備的限制。

就在中國宣佈鎵和鍺的出口管制令前,荷蘭6月30日宣布,從9月1日起對部分先進半導體製造設備實施出口管制,意味著半導體設備巨頭阿斯麥今後必須獲得許可,才能向中國出口最精密的光刻機。

阿斯麥公司(ASML)生產的EUV光刻機。(網絡圖片)

上周有消息也指,華盛頓還準備在限制中國獲得關鍵技術上採取額外措施,包括限制英偉達、超微半導體、英特爾等公司向中國出售能驅動人工智慧領域發展的高端晶片。

雖說限制戰略性原材料出口、保護有限的資源是維護國家安全與利益的體現,但這些原材料因為扼守著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咽喉,已成為中美博弈的新場域。明眼人都看得出,北京這次就是沖著美國來的,目的是要以原材料為「武器」,祭出反向「卡脖子」策略:你在高端晶片上對我「卡脖子」,我就斷了你製造晶片的原材料。

以中國在這些稀有金屬生產上所占的量的優勢,這項出口管制措施一旦被用起來,就不可避免會地對下游的半導體產業產生衝擊,尤其是在高性能晶片的生產上。一些業內人士估計,它可能波及所有第三代半導體生產。中國最終會如何執行出口管制,這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美國的高科技產業,這會不會成為中國在科技戰中的「殺手鐧」,目前還不明朗,但這一定會更堅定美國在關鍵商品上降低對中國依賴、進一步「去風險」的決心。

美國從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執政時代開始對中國發起科技戰。目前,以保護國家安全為由,通過特定的出口限制,拖慢對手在高科技領域的發展腳步,是華盛頓和北京在這場科技戰中的核心打法。北京選在耶倫訪華前,祭出對半導體、太陽能電池和軍備武器原材料的出口限制,也是要在雙方會談前爭取更大的籌碼。

美國財長耶將訪華。(Reuters)

中美在高科技戰中殺得刀光劍影,雙方都有各自的利益要維護,任何一方都很難示弱。

雖然華盛頓表明,不尋求對華「脫鉤」,但在高科技這個未來會直接決定中美軍事實力高下的領域,美國不敢有半點放鬆。對北京而言,面對美國的打壓,得通過市場規模和在特殊原材料上的優勢做出反擊;長遠上也要在核心技術上爭取突破和自力更生。

從原材料到技術再到市場,由於半導體等高科技產品的複雜性,以及在產業鏈、供應鏈上的跨度,中美兩個大國其實與彼此緊密捆綁,任何一方在產業鏈和供應鏈上採取單方面的限制、斷供或是市場封鎖,都可能讓一個技術領域的發展陷入一損俱損的局面,甚至拖累人類科技的整體進步。

沒有人想看到「新冷戰」,但眼看這場科技戰不斷升級,不知要打到什麼程度才到頭,很難不讓人感到冷颼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