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長冠效應」正在顯現
也許在2023年裡,大家更需要比拼的不是有多高速的增長,而是誰更能保住元氣。
世界衛生組織上星期宣佈對冠病疫情「取消關注」,標誌著這場全球大流行病的正式結束,但是對中國來說,三年防疫與封控的消極影響顯然未消散,其長尾效應還可能愈來愈清晰。
醫學專家把冠病對患者健康造成的長期傷害稱為「long covid(長新冠)」,即患者在感染後承受長期痛苦。這種長尾效應也會發生在經濟層面,中國輿論把它稱為「傷痕效應」。人民銀行官員不久前引述調查指出,疫情傷痕效應尚未消退,消費意願尤其是大宗消費需求回升需要時間。
傷痕效應未消退並不可怕,讓人擔憂的是,在疫情開放初期的消費市場升溫只是短暫的報復性反彈,真正的傷痕效應還會持續凸顯。
中國國家統計局5月11日剛公佈反映物價走勢的4月份全國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中國4月份CPI同比上漲0.1%,創2021年2月以來新低,且低於市場普遍預期的0.4%。這是中國CPI漲幅連續三個月回落。
在消費者的感受上,物價漲不起來是件好事,但是從經濟角度看卻是警訊,反映了內需不足,印證消費者的心態已經改變,經三年疫情防控打擊後更希望存錢,對未來的信心也不足。中國當前低迷的青年就業形勢想必也抑制了消費。
中國政府為2023年定下的CPI預期目標漲幅是3%左右,現實與官方預期有不小差距。
同月,CPI的先行指標PPI同比下降3.6%,是連降第七個月下降,降幅連續第四個月擴大,也高於預期。經濟分析師指出,中國雖未進入典型的通縮區間,但「類通縮」的壓力正加劇,非常需要政策發力提振經濟。
眼下,內需不足、經濟欲振乏力的訊號表現在各個方面,從宏觀與微觀層面都能觀察到。
比如,上星期公佈的中國海關資料顯示,4月份的出口增長減緩,進口更是銳減7.9%。據記者在市面上採訪,景區商販與民宿業者反映,五一假期期間的實況是人流多消費少,與疫情前相比營業額相差至少三成,甚至「還沒有過年的時候、剛放開的時候好」。這個情況表現在官方資料上,就是五一期間全國出行人數較2019年增長19%,但旅遊收入僅增長微不足道的0.66%。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