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萬超齡農民工退無可退 「清退令」不要淪為何不食肉糜

撰文:鄧峰
出版:更新:

近年來,中國內地超齡農民工就業問題,時常引發輿論關注。2022年,中華全國總工會主辦的《工人日報》刊文《多地發布建築業清退令,超齡農民工路在何方?》,報道上海、天津等多個城市出台政策清退超齡農民工,比如禁止18周歲以下、60周歲以上男性及50周歲以上女性三類人員進入施工現場從事建築施工作業。

「清退令」的初衷據說是為了保障超齡農民工的安全,不希望他們繼續從事具有一定危險性的繁重體力工作,但在多數超齡農民工面臨非常現實和殘酷的務工謀生需求的背景下,「清退令」非但治標不治本,反而可能淪為何不食肉糜。

中國內地超齡農民工就業問題,時常引發輿論關注。(路透社)

3月28日,騰訊新聞出品欄目《解法》刊文《「清退令」背後,8000萬超齡農民工退無可退》便描述了「清退令」下超齡農民工的現實困境。該文報道了一位出身於農民工家庭的勞工社會學研究領域學者王歐的講述。據王歐的講述,上世紀90年代,打工潮興起,他的父母去了深圳,靠着繁重的體力付出,獲得遠高於農業勞作的收入,既解決了孩子們的學費問題,又蓋起了三層房子。

王歐說:「五六十歲的農村人,孩子外出讀書或打工,還沒結婚生子,需要他們繼續積累財富,為房子、彩禮或將來的其他開支做準備。老家年輕人中男多女少,這些年彩禮節節攀升,成為父母一代人的沉重負擔。他們同時還面臨其他的壓力,比如家人疾病等等……50歲、60歲並不構成停止工作的門檻,只要還能動就會繼續工作。」

許多生活在城市或者對中國內地農村缺乏了解的人,難免會疑問超齡農民工為什麼不能到了年紀就退休養老?現實殘酷,退休談何容易。據王歐的描述,最直接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年紀大的人往往一直在給下一代輸送資源,而不是向下一代要資源」,另一個是「與當前的社保制度有關」,「我父母這樣的農民工,幾乎都沒有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如果不繼續打工掙錢,怎麼維持生計」。

王歐認為:「與其說是超齡農民工自主選擇了『不退休』,不如說是他們對子女的責任、對養老和對生病的隱憂,迫使他們在別人頤養天年的時候,繼續不停工作……比起一刀切地把他們趕出建築工地,壓縮他們的就業空間,不如優先把其他的工作給做好,最起碼的,放寬年齡的限制,給超齡的工人們也買上意外保險……期許在超齡農民工還有餘力的時候,城市的就業市場能對他們更加開放和包容。」

2021年2月2日,建築工人在濟南鳳凰路黃河大橋施工。(新華社)

王歐說的兩個最直接原因是不容迴避的現實困境。目前的超齡農民工多為一代農民工,他們中許多人不管是被迫還是主動,或許還能回得去農村,繼續從事農業勞作,面朝黃土背朝天,重複自古以來的農民命運,哪怕人多地少的結構性矛盾下小農耕作收入極低,哪怕機械化已經日益衝擊人工耕作。但問題是,他們的後代,或多或少接受過一定程度現代教育並深受現代城市生活耳濡目染的青年一代農民工,多數是難以回到人多地少、落後的農村,多數是希望在城市紮根。

可隨着階層固化開始顯現,在高房價的衝擊下,在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面前,面對男多女少的性別結構和日益功利化、庸俗化的婚姻市場,單靠青年一代農民工自身,在城市紮下根難上加難。出於幫助孩子過上相對體面、寬裕生活的樸素願望,許多超齡農民工只能埋頭苦幹。這其實是一種代際犧牲,並不合理,卻很殘酷,很普遍。

除此之外,縱使不去幫助孩子,那些50歲以上的超齡農民工退休之後,靠什麼生活呢?年老後疾病治療費用,誰來替他們負擔?他們當中許多人的孩子,尚在為定居城市而陷入無休無止的內卷之中,經常不得不依賴他們的饋贈,能有多少餘力去回報正在老去的他們?多數人都希望過上輕鬆、悠閒的退休生活,但前提是,你得有錢,得有養老和醫療保障。

過去二十年以來,中國內地醫保體系有所進步,但保障水平依然比較有限。圖為2020年12月30日,一位鄉村醫生給廣西武宣縣東鄉鎮河馬村村民講解科學的洗手方法。(新華社)

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賀雪峰在《超齡農民工路在何方》一文中寫道:「普遍情況下,超齡農民工會在農村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且絕大多數農民工只按最低檔繳納個人養老保險,至60歲後可以獲得每月一百多元養老金,這一養老金水平可能很難養老。」每月一百多元人民幣養老金,怎麼生活?一旦患病,又該怎麼辦?不要忘記,在醫保體系保障力度比較有限的現實下,一場大病毀掉一個小康之家的悲劇,屢見不鮮。

受制於上述兩個不可迴避的現實困境,多數超齡農民工,只要身體允許,通常都會繼續就業。此時如果地方政府只是出台清退政策,而不從根本上改變超齡農民工的現實困境,那隻會將相當數量的超齡農民工逼成更加缺乏保障的黑工、臨時工。一方面某些用人單位可以拿出地方政府的「清退令」,要挾本可正常工作的超齡農民工降低待遇要求,另一方面超齡農民工在「清退令」之下缺乏談判議價條件。

兩個多月前,本文作者返鄉過年時便曾聽一位朋友的媽媽講述她的不公平遭遇。她在廣東一家工廠工作多年,近年來因為年齡超過50,便被工廠以不符合用工年齡政策要求為由改為臨時工,大幅降低待遇,但和之前做的工作一模一樣。

2013年6月18日,山東省濱州市,幾位農民工為躲避酷暑,乾脆把涼蓆搬進水泥管,還點上了防蚊子的蚊香。(視覺中國)

最近,澎湃新聞刊出了一篇報道《深度|「超齡打工人」站在零工十字路口》,講述了一位64歲男子,為了能繼續工作,不得已謊報年齡,辦假證。據該文的報道,一方面年輕人不願幹工地,另一方面超齡農民工忙於生計,自發形成零工市場。該文提到上海一處零工市場:「每天會有一百多號人在此等一份日結的工作,大家像電視裏碼頭上等活的腳伕——他們就是這個城市的腳伕,搬家、裝卸水泥黃沙、運垃圾等,長期工們不願乾的髒活、累活,這些零工、日結工上趕着要。」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21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92億人,其中50歲以上農民工佔比27.3%,約為8000萬人。他們年輕時,奔波於一個又一個工廠、工地,奉獻他們的青春和汗水,支撐着企業的發展、城市的建設。在國際、國內的白熱化競爭中,他們構成龐大的廉價勞動力大軍,遵守紀律、埋頭苦幹、省吃儉用、任勞任怨,卻缺乏與之匹配的保障,不論物質收入還是基本社會保障,都明顯過低。他們的巨大付出和犧牲所構成的低成本優勢,是中國企業在激烈競爭中勝出的一個現實原因。儘管他們當中許多人或多或少能從經濟崛起中獲得回報,但抵不上他們的犧牲和付出。

如今,他們漸漸老去,不能只是一刀切的清退,不能罔顧他們年輕時的犧牲和付出,而是應該直面他們的現實困境,持續提升工地、工廠工作的安全度,增加技能培訓機會,拓寬他們的就業渠道,建立全面的保障機制,讓辛苦一輩子的他們病有所醫、老有所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