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食堂爛尾倒閉 給經濟社會治理帶來什麼啟示?
由官媒新華社主辦的刊物「半月談」最近刊發了一篇調查文章,半年前還惹人關注的國營社區食堂,已因入不敷出出現經營不下去的情況。一些國營社區食堂紛紛叫苦,說是成本太高,顧客太少,有些甚至需要補貼才能繼續運行。
官方推出社區食堂的初衷是為了解決社區居民不想做法、不會做飯、沒時間做飯等問題,但是其才一推出就引起了人們對計劃經濟年代吃「大鍋飯」的記憶,引起了輿論廣泛關注。
而這一情況也再次說明,搞經濟民生,涉入市場經濟活動,一定要尊重市場,尊重基本經濟規律。如果違背這些已經歷史從正反兩面反覆檢驗的規律,不管出於什麼想法,不管初衷有多麼美好,也不管有沒有大數據支撐,恐怕都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餐飲行業是一個高度市場化的行業,也是少有的幾個以中小微民營和個體經濟為經營主體的行業,它承載了大量就業,有助於縮小貧富鴻溝實現共同富裕,是國家稅收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經濟活力和社會煙火氣的最具體展現,靠市場自發調整已經完全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
在這個已經高度成熟、高度競爭的市場,政府要做的是建立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減輕經營主體負擔(減稅降費並加強對平台的壟斷暴利監管),抓好食品衛生安全。把這三件事做好,整個市場自然會越來越規範,越來越繁榮。
如果國有資金憑藉資金成本優勢,在權力背書下大規模殺入這個領域,不僅會破壞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對民營中小微和個體經濟構成擠壓效應,還會增加政府財政負擔,降低社會資金利用效率,甚至可能滋生官僚主義和利益輸送等腐敗行為。
歷史經驗與教訓已經從正反兩面反覆證明,市場這隻手可以對資源進行更有效配置,另一隻「看得見的手」不可或缺,但是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角色,不要隨意介入到微觀運行。
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應該着力於建構更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加強市場法治化建設,破除市場壟斷行為,針對一些靠市場調節失靈的領域進行有效干涉。千萬不要認為靠大數據支撐就可以拋開市場,回歸原來的計劃經濟模式。
而那些受到政府賦能、具有低成本融資優勢的國有資本,也應該聚焦主業,憑藉成本和規模實力優勢,多到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去淘金,通過國際競爭發展壯大自己,同時也提高中國經濟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不管國有資本還是民營的大型網路平台資本,都要有投資道德底線,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給千千萬萬的中小微企業給個體投資者一些生存發展的機會,不能看到哪個領域憑藉單方面優勢有利可圖就無節制殺入擴張,這樣不僅可能拖累到自身主業,還會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環境,窒息社會經濟活力,擴大貧富差距。
這幾年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平台資本無節制擴張給社會經濟活力帶來的傷害,國家已經出手對它們進行了嚴厲規範,設置了「紅燈」和「綠燈」,事實上比平台經濟更有背景更有規模和資本優勢的國有資本以後也要注意克制自己。
不論哪種性質的資本,只要背離公平競爭,傷害市場競爭與活力,損害中小微企業和個體經營者的行為都是不道德的、不值得提倡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