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高地・北京|公衛專家尹力着力打造「中國之治」樣板
春節長假之後,中國多地召開「新春第一會」,高質量發展、拼經濟、作風建設成為多地部署下一階段目標的關鍵詞。
比如上海市1月28日召開2023年全市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大會,市委書記陳吉寧強調,把市場化作為鮮明主線,把法治化作為基礎保障,把國際化作為重要標準,紮實抓好優化營商環境各項工作的落地落實,更好引導社會預期,大力提振發展信心,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為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同一天,福建召開「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幹爭效」行動動員部署會暨重大項目推進會,省委書記周祖翼表示,福建是民營經濟大省,穩預期、強信心,關鍵是穩住民營企業的預期,提振民營企業家的信心。推進會次日,省委書記周祖翼、省長趙龍分赴泉州市、福州市調研企業節後生產、項目推進情況。
此外,安徽、浙江、山東、山西、廣東、河北、山西、雲南、吉林等地也在同一天召開「新春第一會」。也是在同一天,即將在今年兩會結束總理任期的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持續抓實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推動經濟運行在年初穩步回升;推動消費加快恢復和保持外貿外資穩定,增強對經濟的拉動力。會議指出,深入落實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推動財政、金融工具支持的重大項目建設、設備更新改造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同時,要持續加強外資企業服務,推動重大項目加快落地。
「一天也不耽誤、一天也不懈怠,緊起來、動起來、幹起來,確保一季度實現『開門紅』。」經過三年疫情的衝擊,在走出疫情陰霾的第一年,中國多地的緊迫感可見一斑,全力拼經濟也成為核心關鍵詞。
1月中旬,隨着各地進入「兩會」時間,2023年經濟增速目標也已陸續出爐,多數省份將目標定在5%至7%,其中海南、西藏和江西分別以9.5%、8%和7%的增長目標排名前三,擴內需促消費、製造業當家成為各地拼經濟的重要抓手。比如廣東提出要加快建設製造強省,實施製造業當家「一把手」工程。廣東還強調:「過去以製造業起家,也必將依靠製造業當家贏得未來,在新的高度挺起廣東現代化建設的產業脊樑。」
作為首都的北京,自然也不例外。1月29日,市委書記尹力到東城區檢查全面從嚴治黨(黨建)工作情況,基層治理、作風建設也是尹力調研時強調的關鍵詞。事實上,梳理尹力任職北京市委書記以來的活動,治理一直是其強調的重點,着力打造「中國之治」的首都樣板,也是北京在拼經濟之外更重要的政治任務。
2022年10月23日,中共二十屆一中全會上,60歲的尹力被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晉升副國級。2022年11月13日,尹力接棒蔡奇擔任北京市委書記,作為公衛專家,在疫情的「最後一公里」主政北京,彼時外界對於其能否推動精準防疫寄予厚望。因為在擔任北京市委書記之前,尹力最為引人關注的表現,均與公共衛生相關——一次是2003年非典時期,彼時歸國後的尹力調任衛生部辦公廳副主任,抗擊非典時尹力是唯一一個以專家身份參加專家座談會的官員;一次是新冠疫情早期,擔任四川省長的尹力率先實施「網格化管理」,比全國推廣該舉措早了兩天,此外,四川在明確定點救治醫院名單、切斷與武漢路面交通、組織醫療隊伍支援武漢等,都走在全國前面。
接任北京市委書記後,尹力的多數公開活動均與疫情防控相關,這是疫情作為大背景的需要。而在防疫之外,尹力的幾次活動都特別鎖定於治理這一關鍵詞,尤其強調要打造「中國之治」的首都樣板。 2022年11月16日,北京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行學習(擴大)會議,尹力在會上表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落實到實際行動上。11月29日的二十大精神集中輪訓專題輔導報告中,尹力給出了具體的行動綱領——新時代首都發展的全部要義是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高「四個服務」水準,更好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這是引領城市發展的定向標,全市各項工作都要立足於此,決不能偏離動搖。
為了做到這一點,要「堅持建首善創一流,大力提升首都城市現代化治理能力」,「持續優化城市功能和空間佈局,科學把握超大城市治理規律,不斷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現代化水準」,「堅持服務國家區域重大戰略,自覺把首都發展納入京津冀戰略空間考量」,「推動城市副中心建設,大力支援雄安新區建設,加快推進現代化首都城市圈建設」。最終的目標,尹力在12月18日北京黨建引領接訴即辦改革論壇的講話中,已經說的很明確,那就是:二十大明確了提高城市治理的要求,北京將進一步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的「首都樣板」,為「中國之治」做出應有貢獻。
2023年1月15日北京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發布的《關於北京市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報告》中,全力打造改革開放「北京樣板」,也被列為實現2023年經濟社會發展計劃的主要任務和措施之一。
從這個層面來看,作為首都的北京,2023年除了全力拼經濟,能否提供「中國之治」的首都樣板,才是尹力更大的挑戰。因為「中國之治」不僅關乎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核,也決定着中國能否經受得住風高浪急的外部考驗。這一重任,非北京莫屬。具體成效如何,還需要實踐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