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必將走出疫情海嘯 諷刺抱怨不是好的應對辦法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北京終於扛過了第一波感染高峰,到各醫院發燒門診就醫人數開始出現降低,按照奧密克戎感染後的一般規律,接下來幾天應該會進入第一波重症與死亡高峰。

北京能順利闖過第一波感染高峰,除了醫院調配增加醫護人手,很多醫護人員帶病堅持工作,最了不起的就是幾百萬甚至上千萬普普通通的感染者。絕大多數人感染髮病後,沒有一窩蜂往醫院跑,而是選擇居家隔離吃藥扛過去,所以沒有發生嚴重的醫療擠兑事故。

如果說遺憾,就是因形勢所迫放開的太突然了,轉彎轉得太急,前幾天官方誓言要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然後因為形勢所迫,似乎在一夜之間一下子就放開了,結果突然飆升的感染數據和之前各方長期宣傳形成的恐怖印象發生了衝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與混亂。再加上前幾年政府防疫主要側重於社會流動性隔離管制,國家財政資源和人力、物力等都用在了核酸檢測與隔離管控上,沒有做好放開應有的物資準備,醫療資源和藥物儲備不足,市面上退燒藥供應格外緊張,很多地方都出現了退燒藥缺貨的情況。

現在想來,如果在今年初奧密克戎成為致病主力病毒後,政府能對病毒特性及病人感染表現進行科學研究,把各方面情況實事求是地告訴社會,讓人們提前對病毒及患病感受有個科學認識,並把過去一年投入到隔離防疫的大量財政與人力、物力資源等,用於醫院發ICU與熱門診擴容,退燒止疼藥等醫療物質準備,現在各方面應對可能就會從容許多。

2022年12月之前,北京採取了「動態清零」的防控措施,通過對社會進行大規模隔離與流動封控來應對疫情。(Chinatopix Via AP)

當然,現在說這些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中國疫情防控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績,在過去三年少死了上百萬人,但是最後一年防疫政治化的做法確實也引起了廣泛詬病。現在能做的,就是亡羊補牢,想辦法把醫院發熱門診容量在短期內提上去,同時加大退燒藥的生產和調配供應力度,向社會說明感染後的一般應對辦法,以免造成社會恐慌和醫療擠兑。北京能扛過第一波感染高峰,就是在這些補足方面做得還不錯。

從北京成功應對第一波感染高峰的情況下,讓每個家庭都能及時得到退燒止疼藥,選擇居家隔離治療,避免感染恐慌,是應對醫療擠兑的唯一可行的辦法。從國際上看,也是其它國家應對疫情的最有效辦法。

中國疫情管控放開後網上一直有人在抱怨,說奧密克戎並非像此前某些專家所言完全無症狀,各種症狀還挺難受,而且藥物也供應不上,街面上反而更蕭條了,他們認為放開不對。這些抱怨可能沒有想明白其中的道理,也沒有看明白國際國內疫情大勢。放開是大勢所趨,是必然的,重點是放開前如何準備,怎麼順利把這個彎給轉過來,而不是抱怨放開。

遼寧葫蘆島,昔日熙熙攘攘的街道,除少量車輛外,很少看到行人。(視覺中國)

奧密克戎的超強傳播能力靠流動性封控肯定是控不住的,中國社會面經過三年嚴厲管控已經出現了普遍而嚴重的沮喪情緒,各方面的張力對抗都到了極致,財政、經濟與民生已經快撐不下去。放開後經濟未必會立刻變好,反而在短期內人們因為擔心被感染禁足,可能會更蕭條一些,但是不放開,不管經濟還是社會,都是死路一條,一定好不了。相反,只要中國從上到下一起努力,放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陣痛,一定能最終走出疫情海嘯,各方面恢復常態。

現在既然已經放開了,就要想辦法把放開後的事辦好,要總結吸取之前防疫工作的經驗教訓和其它國家一些行之有效的應對辦法,想辦法解決醫療物資供應緊張問題,想辦法扛過疫情高峰,把經濟民生搞起來,把失去的時間找回來,而不是在抱怨中再荒廢時間,徒增懊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