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中國經濟活力與市場信心 需要具體可感的行動刺激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本月15日至16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提振中國經濟活力與市場信心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上,在經歷過連續三年的嚴厲疫情防控與各種內外因素衝擊導致經濟嚴重低迷的壓力下,經濟重建與信心恢復似乎成為了未來中國政府更關注的工作。

二十大換屆後,中國經濟及政策走向引人關注

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經濟活力與市場信心低迷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不是一件事兩件事造成的,也不是開個會,一天兩天就能恢復過來的。

過去幾年,外有中美越來越深入激烈的戰略對抗與科技封殺、脱鈎努力、產業鏈轉移,有俄烏戰爭與疫情導致的全球市場低迷,內有各種突然而至的市場規範政策嚴厲調整,有輿論場各種令民營經濟與企業家瑟瑟發抖的寒風,有連續三年疫情與嚴厲封控所導致的社會流動性喪失與社會信心信任危機等等,有失業數字持續攀升和市場主體批量消失,所有這些都不是一兩個單一因素所致,不是單單放開疫情管控就能全面修復,不可能在短期內說恢復就恢復。

要改變這些狀況,需要中國政府在相應的各個領域共同發力,需要的不僅僅是經濟領域的變化調整,還有其它對內、對外各個領域的變化調整,包括執政黨工作重點與意識形態和文宣工作的調整。

放開疫情管控後,北京街頭堆積待發的市民快遞(資料圖片)

比如,如何在這個日益動盪的世界處理好與主要海外市場的關係,保持住進出口這駕馬車的活力;如何根據企業需求與困難,針對他們的擔心有針對性的解決他們遇到的具體問題,讓他們不再提心吊膽於各種突如其來的過激調控政策與防不勝防的輿論風暴,對未來政策與社會走向重建信心;如何在刺激需求的同時,把更重要、更根本的就業問題解決了,把企業微觀活力與人們的實質收入提升起來;如何讓各類市場主體和居民家庭、個人對未來發展與政策走向建立確定性。

這些工作需要長期進行,需要中國政府在大的戰略方向、大的政策價值上體現出來,要真正國企民企平等對待,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企業家權益,讓大家覺得未來的政策與發展方向是穩定可期的,這樣企業家才能放下心來,願意做中長期戰略性投資,整體經濟投資氛圍才能活躍起來。

貴州省錦屏縣新化鄉新化所村村民在分揀紅辣椒 。(新華社)

除了這些後宏觀的、框架性的戰略性行為,對廣大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和億萬普通民眾而言,最重要的是還是要採取一些讓人可感知的具體變化,讓大家日常可見的生活場景儘快走出冷清蕭條,恢復人氣煙火氣,讓每個人對生活興奮起來。

疫情三年及因此而採取的防控措施已經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社會生活狀態,重創了社會活力與社會信任信心,改變了大家對很多問題的看法,如何讓大家走出沮喪,重振心氣,需要的肯定不止是片面的宣教灌輸,而是要在各方面同時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