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熬過風暴還看北京?
如果北京能熬過這場風暴,更多地方將看到有序過渡到後疫情時代、生活秩序復常的希望。
中國放鬆防疫的節奏出人意料。一個月前,官方出台優化防疫政策的「二十條」措施,外界為之振奮,但誰都不確定中國會多快「換擋」,會不會是進一步、退兩步。
11月下旬,多地爆發抗議高壓防疫措施的示威;中國高層在11月底鬆口,表明奧密克戎毒株的致病性減弱,強調疫情防控面臨新形勢新任務。之後的短短兩個星期,除了對入境人員的隔離限制,其餘防疫措施幾乎全面鬆綁。
城市裏的核酸亭一夜間「連根拔起」,無症狀和輕症感染者被允許居家康復,各地不再要求跨地區流動的人員提供核酸證明,也不再實施落地檢測隔離。星期二(12月13日)零時,疫情下追蹤人員流動軌跡的「通信大數據行程卡」也正式走入歷史。
新聞室本周的會議上,總部同事提到,有學者形容中國將在三四個月內在全社會建立免疫屏障,而在此期間會承受「休克療法」。身在中國的同事聽後感慨,這個療法是不是叫「完全躺平」?另一個同事調侃,豈止「躺平」,簡直是「撲倒」了。
嚴防死守的防疫措施放開後,疫情在中國一些城市遍地開花。過去一個星期,北京辦公室的同事中,已有半數確診,這幾天北京的馬路上和公共場所猶如封城般安靜,很多人因為感染都不再出門。看看眼下的情況,回想近三年來的防疫,恍如隔世。
北京是中國放開防疫措施後,出現大規模疫情反撲的城市之一。雖然官方數據並未顯示病例激增,但單從身邊人感染的比率看,疫情傳播的範圍和確診人數,相信遠遠超過官方通報的數據。北京市的醫療系統這幾天承受嚴峻考驗,當地衛生健康委透露,上周日(12月11日)全市發熱門診就診患者達到2萬2000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
據經濟觀察網等報道,退燒、止咳、消炎等藥品在北京銷售一空,不僅藥店缺貨,部分醫院也面臨缺藥問題,甚至連感染冠病的醫生也買不到藥。醫院的門診排起長長的人龍,因為買不到體温計、退燒藥,民眾只好一窩蜂湧到醫院求診。
除了各種藥物,連黃桃罐頭也成了熱銷品。為什麼是黃桃罐頭?中國朋友說這是情懷,從小生病就吃黃桃罐頭,迎接冠病來襲,總得有點精神寄託;也有網民介紹,「桃」和「逃」同音,代表逃離不幸,眼下買不到退燒藥、感冒藥,囤點黃桃罐頭也算有個心理安慰。
中國已邁開走出「清零」的關鍵步伐,指揮棒一轉,過度防疫變成以出乎意料的節奏奔向「共存」。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不免讓人有些心驚膽戰。中國過去三年為清零消耗了巨大資源,卻並未在走向「與病毒共存」上做好充足準備,無論是老年人疫苗接種還是基礎醫療系統的建設,都沒有建立完善的保護屏障。
悲觀者認為,中國的麻煩才剛剛開始。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全球衛生高級研究院黃嚴忠上周在《紐約時報》發文警告,如果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口在政府放鬆警惕後的頭六個月內被感染——這一比例與美國和歐洲的奧密克戎疫情一致——中國最終可能會有3.63億人感染、約62萬人死亡,每天有3萬2000人住進重症監護室。
不過,中國民眾在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時,也表現出令人驚歎的適應能力,讓人看到中國從「清零」平穩過渡到「共存」的希望。從「清零」邁向「共存」,民間能否克服恐慌的心理、科學地認識冠病已非三年前武漢暴發疫情時的病毒很關鍵。中國官媒最近再次請到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出面,密集發聲安撫民心,希望為三年的嚴防死守畫上句號。
從過去一周民間對疫情的反應看,中國社會對冠病的接受度已經不低了,民間甚至還透出一種從容擁抱暴風雨的堅韌。雖然北京民眾在搶購醫療物資、到醫院門診外排隊,但更多人也在以平常心接受感染病毒、居家康復的現實。網民還樂觀地開着冠病的玩笑,稱自己是金庸武俠小說裏的人物楊過(諧音「陽過」)、楊康(諧音「陽康」);還有人在焦慮,身邊人都「陽」了,為何還沒輪到自己。
在地域差異、群體差異顯著的中國,大城市與其他地區相比,在醫療資源、地方財力、民眾公共衛生意識上都更有優勢,有更好的條件對抗來勢洶洶的疫情。北京的經驗不一定能複製到其他地區,在中國邁向「共存」後,冠病會如何發展,各地能否扛過去,目前也還言之過早。但作為首都,北京的經歷有風向標意義,如果北京能熬過這場風暴,更多地方將看到有序過渡到後疫情時代、生活秩序復常的希望。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