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換血 救萬科 為什麼?

萬科2月10日公告,公司第一大股東深圳地鐵擬向公司提供28億元股東借款,借款利率為年化2.34%,萬科企業將提供價值40億元的萬物雲股票作為質押擔保,質押率設定為70%。本次借款用於償還公司在公開市場發行的債券本金與利息。萬科走出了管理層大換血後「當身自救」第一步。
今年春節期間,鬱亮、祝九勝等萬科原高管「辭職」,大股東深地鐵派員入駐,全面接手萬科企業的管理運營。以此為標誌,萬科正式從鬱亮領軍的職業經理人2.0時代,進入國資管理層領軍的3.0時代。
3.0時代萬科的目標主要有三個:一是要守住基本盤不能倒,不能成為另一個恒大或碧桂園;二是要對企業資產結構和經營等情況進行徹底摸底,在摸排的同時,要全力消化庫存,優化資產結構,化解到期債務;三是在前面兩個前提基礎上,再徐圖轉型發展。簡言之,目前的主要任務,就是搞錢化債自救。
此前,有關部門尚希望在管理層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場外指導由鬱亮領導的管理層施救,但是,在更多問題逐一暴露,企業經營越發困難,通過鬱亮施救已救無可救而且還在進一步惡化的情況下,國資大股東只能親自下場,親自施救。
那麼,房地產企業眾多,比萬科大的都倒了不少,為什麼有關方面一定要救萬科呢?首先當然因為萬科現在的國資背景,是有關部門的責任所在,這毋庸置疑。不過,國資背景不是全部原因,還有更宏觀更深層的原因。
在房地產市場,萬科絕對是一面旗幟,和其它那些速起速落的房地產公司相比,如和恒大碧桂園等,萬科幾乎伴隨着中國改革開放和房地產市場自啟動以來起起落落的全部過程,從1984年就成立了。它不僅是一個房地產龍頭企業,還是一個改革開放的標杆性企業,是廣東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和中國房地產與土地市場化制度性改革的具體象徵。
同時在財務基本面上,萬科也以穩健著稱。這幾年因為經濟下行,房地產市場近乎崩盤,萬科雖然也陷入困境,但是其資產質量和財務狀況等相對於其它公司,還是不錯的,至少和恒大不一樣。它仍然是大型房地產企業中財務狀況最好的企業,股權結構和運營管理最科學的企業。
如果萬科也倒下,則不僅會像恒大等一樣在全國產生很多爛尾樓盤,讓很多家庭陷入絕境,甚至還可能誘發局部金融風險,增加地方財政和維穩負擔,令經濟與財政情況雪上加霜。在經濟和房地產行業已經不堪重負的情況下,若萬科再倒下,很可能又會帶來一大波「雪崩」,令整體經濟和房地產行業繼續重挫下行,而為遏制住重挫下行,就需要國家和廣東、深圳等各層面不知道再投入多少才能遏制住惡化趨勢。
而且其產生的隱喻意義更要命。恒大倒下是過去十幾年房地產爆炸式增長的終結,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結束。如果萬科倒下,它代表的是什麼的終結?是什麼的結束?這個隱喻意義也不能不考慮。
所以,無論如何,是不能讓萬科倒下的。這不是個市場公平問題,不能說為啥恒大可以讓它倒下,為什麼到了萬科就不一樣了。主要是因為現在經濟形勢不一樣了。恒大倒下的時候大家還有飯吃,經濟還沒像現在這樣糟糕,如果萬科現在放手不管讓它倒下,那帶來的麻煩可就大了,現在的經濟與市場信心,已經經不起再來一次暴擊了。DeepSeek和新質生產力固然令人振奮,但那提供不了那麼多就業崗位,難以支撐整體經濟民生與財政,這幾年中國科技一邊高歌猛進,一邊經濟卻陷入低迷已經充分證明。
至於說有沒有因為背景不同而「同業不同命」的情況?當然有。但這在中國歷史上根本就不是新鮮事,糾結這些,沒有任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