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核酸要自由」 中國反封控抗議的虛與實
以烏魯木齊火災為事由而起的反封控維權抗議,正在中國各地蔓延開來。截止11月28日,北京、上海、武漢、南京、廣州、成都等地,都爆發規模不一的抗議活動,人們走上街頭,或聚集在校園,喊着內容不一的口號。與此同時,在網路端口,自11月25日起,短視頻、錄音、圖文訊息鋪天蓋地而來,雖然多數消息很快即被刪除、屏蔽,但人們還是通過各種方式表達着對當前防疫政策的不滿,以及對不斷做大做強的核酸檢測機構的不信任。
烏魯木齊火災會成為一個風水嶺嗎?此輪不斷擴大化的反封控抗議究竟會導向怎樣的結果?中國官方會因此調整嚴厲的「動態清零」政策嗎?就此輪抗議的起因和目前發展態勢來看,至少呈現出實與虛的兩個面向。
先看實的一面。從民眾層面來看,此輪抗議的起因看上去是烏魯木齊火災,但其實烏魯木齊火災不過是「引爆器」,疫情三年積壓的情緒才是最大的推動力,這種情緒是實實在在存在的,疫情三年之後的今天,各階層民眾都面臨着巨大的不安感,經濟壓力、精神壓力逼近臨界點,越來越多的人失業、斷供,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難以為繼,在看不到回歸常態希望的情況下,積累的情緒遲早爆發。不管此輪抗議背後有無人操弄,這些情緒和壓力都是客觀存在的。
從官方層面來看,維持「動態清零」的初衷也是為民眾好,雖然各地執行層面出現了一刀切、層層加碼等亂象,以及核酸檢測機構的造假等,但並不能因此否定政府施政的初衷。放在疫情爆發至今三年的時間周期裏,尤其不能否認中國在早期確實取得了防疫的成效,也保證了低死亡率。現在的關鍵問題是,病毒不斷在變異,民眾的認知也在變化,固守老辦法越來越難以為繼,官方基於「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想要萬無一失,通過算大賬、算總體賬之後採取了漸進式放開之路,但面對具體賬的民眾,已經等不及了,也不想再等了。再加上官方漸進式放開在具體執行層面卻演變成了不斷加碼,更直接消磨了人們的耐心、信心。
基於這兩方面「實」的面向,各地維權抗議的一些訴求,比如解除低風險區的限制性流動,取消常態化核酸,取消查驗健康寶,一旦陽性之後給予民眾自主選擇是居家隔離還是集中隔離,停建方艙,是合理的、具體的,最終結果也可能是有效的。比如烏魯木齊多地陸續復常,北京多個小區通過維權行動獲得解封,北京大學承偌停建計劃中的方艙,成都在建萬人方艙也被叫停。
再看虛的一面。此輪抗議中,「白紙」成了一個極具符號性的存在,在南京傳媒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南京林業大學、四川電影電視學院等高校,有學生或是舉牌或是張貼標語或只是舉起一張白紙,用以表達回歸正常生活或鼓勵民眾覺醒的訴求。「白紙」的寓意究竟是什麼,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解讀,這也是「白紙」的無形力量所在,所謂「有無相生」,「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白紙所傳遞的「虛」與「無」,以及各地脱離防疫本身的一些訴求,比如「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等,正在讓事態變得複雜化、抽象化。而這,看似在短時間內聚攏起了各方力量,實則也在埋下隱患。
在這個問題上,香港2019年的修例風波是一面鏡子。起初走上街頭的人們訴求是「撤回逃犯條例」,這是很具體的,但隨着情勢的發展,「反送中」這一極具煽動性的口號開始佔據主流,「逃犯條例」是具體的,但與「送中」諧音的「送終」,卻是抽象的、道德化的,等於在告訴人們:今日港人不同仇敵愾站出來表達「反對」,就等於在給整個香港「送終」。事實證明,這一口號確實聚攏起了百萬人上街,但整個修例風波的實際演變卻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料,對香港核心價值的破壞,對人們的信心的消磨,恐怕很難在短期內恢復。
回到這一次中國各地的抗議,也需要放在更長時間周期來看,訴求越具體越有效,越抽象化、道德化越容易適得其反,因為需要承認,不管是官方還是民眾,核心的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儘快恢復生活常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讓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發展成果和穩定局面不至於中斷。歷史告訴我們,每一場社會運動的發展與演變,最終往往是「停不下的車子拖垮了馬」,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對官方來說,如何應對這樣的民意海嘯,看似複雜,其實也簡單,那就是更多從「實」的一面出發,看到人們生活的難處,通過切實的防疫政策之變來紓解民眾情緒,以「虛」對「虛」,無異於火上澆油,讓局面更加不可控。
上世紀70年代末,剛從文革泥潭中走出的中國,在鄧小平的帶領下啟動了改革開放,在過程中經歷過很多起伏和波折,但任爾東西南北風,鄧小平始終反覆強調「兩個壓倒一切」,一個是「經濟建設」,一個是「社會穩定」,最終中國經過40餘年改革開放,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今天面對的難關,說到底,最終還是需要依託於經濟建設來破題,需要以社會穩定為前提,這是改革開放之所以成功的關鍵,也是中國兩千餘年「統一」與「分裂」的歷史告訴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