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彈多地收緊管控 中央二十條措施遭遇挑戰
最近內地防疫形勢的變化讓不少人感到困惑。本來中央公布優化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後,許多省市表態落實,讓許多人看到走出疫情的希望。但過去幾天,隨着內地疫情呈現多發態勢,不少地方都收緊了管控,讓二十條措施面臨落地困境。
過去幾天,內地每日新增本土感染者(確診+無症狀者)都超過2萬例,不少地方都突然收緊了防疫措施,形勢急轉直下。一個代表性城市是石家莊。本來,中央二十條措施公布後,石家莊率先打響防疫新路徑第一槍,大幅放鬆管控,宣佈取消常態化核酸點,規定除重點場所外不再查驗72小時核酸證明,可很快便有所回調,11月21日起又在全市部分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再度大幅收緊防疫措施。
北京市規定民眾進入各類公共場所的核酸陰性證明由72小時調整為48小時。上海市則規定來滬返滬人員抵滬不滿5天者,不得進入餐飲服務(含酒吧)、購物中心(含百貨店)、超市賣場、菜市場等公共場所。除此之外,一些小城市和農村地區再度採取封路堵路措施,其嚴厲程度彷彿回到了2020年初武漢疫情時的狀況。
上述的變化讓中央的二十條措施面臨落實的困境,讓許多人對今後防疫措施的走向感到困惑。這其實揭示出內地防疫措施調整的兩難。一方面優化防疫措施是大勢所趨,社會層面希望放開的聲音越來越大。
另一方面內地仍有相當比例的民眾恐懼新冠病毒,老人疫苗接種率不高,有基礎疾病的患者數量眾多,人均醫療資源有限。再加上內地過去三年對於官場防疫不力的問責嚴厲程度遠高於防疫過度,以及對於新冠病毒毒性變化的宣傳引導存在明顯不足,導致不少地方依然習慣於二十條公布之前的嚴格防疫模式。這就使得內地防疫措施的優化調整難免一波三折。
從中國內地發展大局來看,回歸正常生產生活秩序,越早越好。這不僅因為清零對經濟民生的衝擊愈來愈凸顯,造成的次生問題一再侵蝕公眾的信心和耐心,更是因為今天的新冠病毒早已不是三年前武漢疫情時的病毒。最近內地雖然連續多日的感染者都超過2萬例,但絕大多數都是無症狀感染者,重症率極低,且基本上都是有嚴重基礎疾病的老人。
因防疫貢獻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最近指出當前的臨牀實踐表明,新冠病毒造成的重症和死亡比例很低,這意味着新冠病毒的致病力減弱。既然如此,對內地來說,最重要的是因應病毒毒性的變化,根據現實國情不斷優化防疫措施,為走出疫情做好準備。
正因這樣,面對最近二十條措施遭遇的落實困境,中央不妨堅定決心,繼續朝向優化防控的方向邁進。縱使最近內地疫情反彈,不少地方收緊防疫措施,但應該讓公眾理解這只是暫時的,且不能再出現一刀切、層層加碼。更重要的是,二十條措施中提及的提高疫苗加強免疫接種覆蓋率(特別是老年人群)、加快治療相關藥物儲備、制定分級分類診療方案、做好住院牀位和重症牀位準備、制定健康安全保障方案(老年人、有基礎性疾病患者、孕產婦、血液透析患者等群體),應該加快進行。只有這樣,中國內地才能與弱者共存,才能以較低代價早日走出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