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封控難持續 中國防疫政策亟需優化調整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立冬,又一波新冠疫情來勢洶洶,在內地蔓延開來。

截至11月5日,一共有29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報告有陽性感染病例,其中廣東、內蒙、新疆、黑龍江、湖南日增都在數百甚至千例以上,河南、山西、青海在百例以上,其它省市區日報告在100例之內。實行3天常態化核酸檢測並對外地進京有嚴格要求的北京在11月5日也新增了43+6例,和前些天相比一直在持續攀升。

這可能是2020年初以來,除了香港、澳門、台灣之外,全中國疫情分散爆發範圍分佈最廣的一次。

但是,時移事異,如今中國已經不能再用大規模長期封控的辦法來防範疫情了。經歷過連續三年全民防疫,中國取得了疫情防控的巨大勝利,在世界各國都被病毒攻陷折磨的時候,中國成為了新冠病毒的禁地,通過施行動態清零,按人口比例至少少死了上百萬人,積累了不少防控經驗,通過大數據、核酸檢測、流動性管控和方艙隔離等辦法,確實可以在付出成本相對於2020年初較小的情況下把疫情控制在一定範圍。

但與此同時,也必須認識到的是,經過連續近三年的防控作戰,現在的內地的經濟狀況已經不能和當時相比了,民眾的心氣與承受能力也已經無法和當時同日而語。三年來內地經濟一直在承壓下行,今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長只有3%,許多行業因為政策調整疊加了疫情防控等因素陷入蕭條凋零。

根據清華大學的統計數據顯示:僅在2022年上半年,全國一共有46萬家公司宣佈倒閉,一共有310萬左右的個體工商戶註銷。大量市場主體倒閉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經濟活力迅速下降,失業人口暴增,居民個人與家庭收入下降,社會對未來預期進一步轉弱,普通民眾的怨氣與焦躁情緒在上升,很多基層防疫人員因長期疲勞作戰也心力交瘁。

一名戴着口罩的男子在北京一家病毒檢測點排隊等候取咽拭子。(美聯社照片/安迪黃)

特別是一些地方官員,為了「政治正確」等考慮,不顧實際經濟與基本民生需求,採取了層層加碼、一刀切的防疫措施,動輒封城封區,搞靜默,紅碼彈窗,有些地方連農民應季種地收割莊稼都被限制,日常必需品供應跟不上,老幼病殘孕和急症病的正常醫療業也無法保證,搞得民怨沸騰。

最近連續發生了好幾起突破社會倫理底線的悲劇性事件,如河南鄭州的富士康員工大逃亡、內蒙呼和浩特女子眼看着母親跳樓卻因疫情封控無法施救、甘肅蘭州三歲男童煤氣中毒後因封控耽誤救治導致死亡等,它們雖然原因各不相同,但都顯示出大規模長期封控已經很難再搞下去了,如果再搞大規模長期封控,經濟和民生承受不了,社會情緒恐怕也會更快反彈。

另外,在疫情防控開支暴增,同時經濟又持續承壓下行的情況下,國家與地方財政能否長期支撐下去,也是一個很現實、很嚴峻的問題。根據官方統計,2022年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5221億元,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後增長3.3%,按自然口徑計算下降10.2%。公共預算支出方面,上半年卻支出了12888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9%。在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情況上,2022年上半年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27968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8.4%,預算支出卻高達54826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1.5%。一邊是10%-30%左右的財政預算收入下降,一邊是將近6%-30%左右的支出增長,這樣的財政狀況怎麼長期持續?

因為受政策與防控影響中國經濟持續承壓下行

再就是在對外競爭上,中國現在前有美國聯合其盟友體系搞脱鈎打壓與科技封殺,後有印度、越南等經濟體迅猛追趕,印越兩國的經濟都開始以8%以上的速度增長,已經頗有點當年中國經濟騰飛時的勢頭。不少東南亞國家瞅準了國際產業鏈重新佈局的機會也都虎視眈眈想撈一把。

為解決國內通貨膨脹,美聯儲也正持續加息造成美元迴流,趁機收割他國財富;拜登政府正想盡千方百計,對韓國和中國台灣軟硬兼施,試圖把晶片等高科技產業圈到美國。

要成功應對這些外部對抗與競爭,中國就必須保證住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保證社會經濟活力。而人員與要素能在國內以及國家之間自由流動,正是經濟保持一定速度與活力的前提。

在繼續堅持動態清零前提下,中國政府正試圖解決人員與物資的流動性問題。今年4月上海疫情期間,就如何保證貨物流通,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曾發布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全力保障貨運物流暢通,特別是醫療防控物資、生活必需品、政府儲備物資、郵政快遞等民生物資和農業、能源、原材料等重要生產物資的運輸暢通。11月1日起,中國又出台政策,允許入境從事貨物貿易、提供服務或進行投資的自然人的隨行配偶及家屬等相關人員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獲得一定居留期限,享受簽證便利等。

但是,現在中國面臨的一個客觀現實是,帶有極大不確定性的封控隔離與人員與要素自由流動形成了一對巨大矛盾。在這個矛盾繼續存在的情況下,即便對外放開交流,縮短商務入境隔離時間,只要內部防控不變,因局地疫情發生隨時可能採取的封控措施還是會讓人戰戰兢兢,人員與要素流動很難自如起來。

穿着白色防護服的工作人員逐個檢查旅客的健康碼。(人民視覺)

最近一段時間,有不少商務和差旅人士即反映,因為北京特別嚴格的疫情防控政策,他們根本無法到北京差旅,而北京本地人一旦因需要離開北京,手機「健康寶」——一種基於大數據分析的蹤跡跟蹤系統就會被彈窗,不解除彈窗根本回不了北京,而解除起來又全看運氣。

所以,面臨新形勢、新挑戰,接下來應該怎麼辦?

從科學與實際出發,根據變異病毒特點調整(或至少局部調整)現有防疫政策,在疫情防控與經濟上重建平衡,恐怕是唯一可行的辦法。在疫情防控這件事上不應該再說什麼東方的或西方的,不要再在地緣政治與意識形態框架下看這個問題,應該堅持兩個最基本的準則——中國利益最大化、最廣大民眾的利益最大化,什麼辦法有利於這「兩個最大化」,就用什麼辦法。

如果現有動態清零政策有利於這「兩個最大化」就要繼續堅持下去,如果現有政策不利於這「兩個最大化」或現在政策中的某些環節不利於這「兩個最大化」,就不要拘泥於虛名與既有路徑依賴,最好立刻調整。

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以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為依歸,堅持實事求是,是中國這幾十年制定各項方針政策、戰勝各種困難挑戰的法寶,這一次,希望中國也能會從科學與實際出發,找到最好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