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銷社體系「重出江湖」等於計劃經濟回潮?︱專家有話說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在中國國內資本市場,供銷社概念股近日受到熱捧,供銷社系統原本按照慣例招收公務員的消息也被廣泛傳播。與此相關,國內近期一直盛傳供銷社系統即將「重出江湖」,甚至有消息稱中國農村5萬個供銷社已經啟動,未來國內農產品的收購與銷售將由供銷社統一完成。目前正是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前夕的特殊時點,有關供銷社的話題引發熱議。

之所以稱供銷社要「重出江湖」,一個背景是,供銷社系統近年來已逐漸「淡出」國人視野。在建國初期,供銷合作社是全國農產品、農資和農村日用品的核心經營者,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縮影。在計劃經濟年代,供銷社是中小城市、特別是農村物資供應的主渠道,甚至是一些地方的唯一渠道。在農村、小城鎮,大家購買重要生活物資、生產物資只能通過供銷社。隨着改革開放時代來臨,市場經濟在中國逐漸興盛,個體戶、民營企業蓬勃發展,各種小店鋪、超市、大賣場不斷湧現,商品短缺時代結束了,營銷渠道暢通,供銷社在農村、小城鎮的壟斷地位隨之終結。

壟斷地位沒有了,不代表供銷社完全退出國內經濟領域。實際上,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一直存在,供銷社體系也一直存在,只不過比過去萎縮了。2018年,國內供銷社全系統實現銷售總額5.9萬億元,實現利潤468億元,資產總額1.6萬億元。其中,農資、農產品、消費品、再生資源構成供銷社的主要收入來源,利潤佔比分別為15.7%、28.7%、17.4%、3.3%。當前,供銷社依然在基層流通體系中有不小的體量,截至2020年末,全國供銷社系統的連鎖配送企業有6697家,擁有配送中心10802個,發展連鎖、配送網點83.2萬個。

上世紀60、70年代,北京供銷社用貨車運輸大白菜。(VCG)

實際上,國家層面並未對供銷社發展坐視不管。近兩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明確指出供銷合作社的重要地位。2021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試點,健全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綜合平台。2021年6月23日,供銷合作總社、中央農辦、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四部門聯合出台指導意見並提出,到2023年6月底,初步構建起區域性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服務平台,為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積極貢獻。202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則在部署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時,明確支持供銷合作社開展縣域流通服務網絡建設提升行動,建設縣域集採集配中心。

悄然之間,國內供銷社系統的經營範圍還從農村農業延伸到了物流、化工、房地產、電商、金融、汽車、石油等領域,在資本市場上,還有相關的概念股企業。在農村這一主陣地,當前供銷社系統更是已從農資、土地、金融、營銷等多角度全面介入了鄉村振興。如山東省前幾年曾啟動供銷社改革試點,與土地流轉相結合,將基層供銷社從簡單的購銷轉身為託管土地種田。廣西等地還通過入股金融機構等方式,謀求通過「供銷社+金融」模式共同推進鄉村振興。

然而,近年來國內供銷社系統展現給外界的更多是負面印象,負面新聞不斷出現。隨着近年反腐力度不斷加強,人們赫然發現供銷社系統也是腐敗高發區。據統計,僅在2016-2020年的五年間,全國供銷系統落馬官員超過40人,至少5個省級供銷系統一把手被查,逾10個地級市供銷社的主要負責人落馬,個別地域還查出腐敗窩案。

腐敗和低效與供銷社系統的體制性缺陷有關。比如,供銷社系統的資產一直都系集體所有而非國有。在一些地方,當地國資委對其沒有資金監管的法定職責,上級監督缺乏着力點;廣大社員職工參與程度低,不能進行有效監督;一些供銷社內部管理制度不規範,班子成員內部的監督制衡作用無法發揮,導致一把手「一言堂」現象嚴重。

國內供銷社系統的體制缺陷還有一個「致命」之處:供銷聯社具有強烈的政府體制色彩——總社為部級單位,省級社為司局級單位,縣社為科級單位,幾乎所有的聯社都吃「皇糧」;聯社理事會主任不是由社員選舉產生,而是由相應的主管部門任命。從體制來看,這幾乎註定了跨入市場經濟的門檻後,其組織機構不可能有競爭力。

2015年3月5日,四川錦江油泵油嘴廠,如今蒐集起來的上百枚各種章子,這是典型的計劃經濟年代的產物。(資料圖片)

多重因素使得多年來供銷社一直處於機關、事業單位、群團、企業「四不像」的尷尬狀態:供銷合作社雖不是政府組成部門,卻承擔着政府委託的部分行政管理職能,又直接從事市場經濟活動;既是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又參照公務員管理;既是集體所有制性質,自己組織收益,同時又吃着財政飯,由國家供養。這種特殊體制和多元身份給供銷系統帶來監管難題,助長了部分幹部職工「撈一把」的思想,腐敗隨之而來。

近期國內社會對供銷社重出江湖表示出高度關注,一個重要原因是,各界擔心這是中國計劃經濟回潮的信號。供銷社系統作為物資流通渠道的功能無所謂好壞,但是,如果國內市場不斷出現這些計劃經濟時代的體系,而市場化渠道與機制同時又不斷萎縮,那就要擔心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以及未來中國市場的趨勢了。在當前的氣氛烘托下,有消息甚至聲稱,供銷合作社今後將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儘快構建完成。要指出的是,將供銷社系統重出江湖與統一大市場進行關聯,在國內市場頗具「殺傷力」,因為供銷社與國內大市場都是讓部分市場人士和外資犯嘀咕的事。

安邦智庫(ANBOUND)的研究人員認為,對於國內供銷社「重出江湖」及引發的爭議,需要一分為二來看待。從歷史來看,供銷社系統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在歷史上發揮了作用。在改革開放之後,這個計劃系統散了,由市場機制和市場體系解決了絕大部分的問題。不過,對於中國區域差異極大的農村地區來說,農村供銷體系並不是一個完全市場,還帶有一部分公益性,市場化改革在提升效率的同時,還存在少數「市場失靈」現象。再加上中國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這「兩化」進程中對農村發展的忽略,也加劇了農村市場面臨的問題。這些問題,是今後國內市場發展需要彌補的缺陷。

不過,解決這些「市場失靈」現象,是否需要重建供銷社體系?在多大程度上、在多大範圍內重建供銷社體系?這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如果真如同有些人擔心的那樣,藉着重建供銷社來推動計劃經濟的復歸,並以此否定市場經濟的有效性,證明市場經濟沒有用,這是特別值得警惕的現象!中國當前面臨着極為複雜的外部與內部環境,在全球化遭遇強烈衝擊、地緣政治主導世界的外部環境下,中國經濟社會將如何發展?是否堅持走改革開放之路?似乎比過去有了更多不確定性。我們認為,這是很多人的深層擔憂。在不久前舉行的二十大會議上,新聞發言人再三強調中國將堅持改革開放,不會關上大門,就是在為這種擔心釋疑。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國內對供銷社重出江湖的關注和擔憂,不是在關注作為物資流通渠道的供銷社效率的高低,而是在擔心供銷社所代表的計劃經濟體系是否會隨之復歸。

本文經安邦智庫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