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凌內地爆紅掀起「甜心學」 甜美懷舊挽救得了兩岸關係?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近期內地接續而來的兩件現象級網路盛事,先是「劉畊宏女孩」,後有「王心凌男孩」。台灣藝人王心凌在甫開播的《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三季,以一襲高中校服登場,以及熟悉的《愛你》旋律與舞蹈動作,在平靜的內地娛樂圈颳起一陣旋風。不只登上微博熱搜,QQ音樂播放排行榜前十名,王心凌的歌曲一度盤據了九首之多。

激活「王心凌男孩」的甜心學

打開TikTok等短視頻平台,被各種與王心凌深情對唱的視頻霸了屏。大致上可以分為兩類,一是丈夫們的反應,二是男粉們的模仿,既有瞬間石化,也有心花怒放。這些被王心凌重新炸出來的粉絲們,集中在80後和90後年約30歲以上的群體。各種金句也開始冒了出來,「當年我高三,現在我三高」、「鐵粉只是老了,不是死了」……。

19年前以「甜心教主」形象出道的王心凌,如今在接受節目專訪時開心自嘲:「甜心奶奶也還不錯啊,如果我80歲都還在拄着枴杖,跳《愛你》跟《彩虹的微笑》,還可以被叫甜心奶奶,不是也滿好的嗎?」王心凌何以能在《愛你》問世18年後重新激活粉絲們的熱情與靈魂,內地許多媒體紛紛撰文分析此現象,「王心凌苦了半生,歸來仍是甜妹」;台灣媒體也關注到這股熱潮,「歷盡千帆歸來仍是那抹甜」等評價,出現在了報道的標題上。

由王心凌掌門的「甜心學」,成為了兩岸娛樂圈難得有志一同的「顯學」。

+2

「回憶殺」包裝對現實的苦悶

大陸《三聯生活周刊》一篇文章,作者一開頭就授予了王心凌現象如此的時代意義:「這個時代需要王心凌,她賦予了流量所有的回憶與情緒──生活已經這麼苦了,我們需要甜美。」這段話或許也是解開這股現象背後流量密碼的一條線索。

有人說,舞台上的王心凌看不出快要40歲了,依舊青春洋溢,活力動人;看着屏幕前的自己,除了臉上雀躍的笑容之外,便是生活和工作的各種苦澀,以及幾乎已被磨光稜角的人生。看着王心凌,就像是看到年輕的自己。

日本漫畫家田房永子,在與學者上野千鶴子對談的《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一書中,提出一個很有趣的比喻,每個人都存着面對社會的A面,以及面對自己的B面。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的80後和90後,彷彿從王心凌這面鏡子,看到了自己的A面與B面。

不過,對社會學家而言,人們的「懷舊」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課題。美國社會學者戴維斯(Fred Davis)研究指出,「懷舊」的盛行,都是因為人們面臨變遷時在主觀上產生斷裂與焦慮,因而渴求自我感的連續、維持認同,而且人們會以美好的氣氛去包裝過去可能的痛苦,呈現「美好的過去」與「糟糕的現在」二分對照。與此同時,他也強調懷舊對過去事物做選擇、過濾、融合等,過去的東西進而從原本平凡的人口口合(cohort)中形塑為一個可指認的世代。

王心凌5月1日在Facebook宣告自己的「小紅書」已開張,邀請粉絲加入。(Facebook/王心凌)

TikTok上有部短片,一個父親聽到電視上出現王心凌的歌聲,不顧自己正在洗頭立刻衝了出來,以自豪的語氣對小孩介紹說:「這是爸爸的青春啊!」從這裏便看到了王心凌現象背後的社會學意涵,輿論場上有個更時興且口語的詞,叫做「回憶殺」。

如果說個體是社會集體的縮影,懷舊的對象確實也能體現出眼下社會的氛圍。疫情襲擊人類兩年多的時間尚未停歇,內地人們在動態清零的政策和地方政府層層加碼的舉措下,封出了各種低潮和苦悶,以及經濟下行的憂慮。劉畊宏的健身操透過流汗宣泄,那麼王心凌一顰一笑則像是果糖,滴進平靜的水中,帶來了不一樣卻又熟悉的味道。

當然,王心凌出道將近20年來,時代的腳步終究在快速變化,懷舊之所以能再度風靡,恐怕少不了新的平台經濟推波助瀾,以及社群媒體驚人的傳播力。比如最近被稱為「華語歌壇後繼無人」的事件,即周杰倫網上演唱會在內地有2,000萬人預約,便能看到微信視頻號的助力。而「甜心教主」王心凌再度發功,則少不了芒果超媒一年一度的「浪姐」造勢,最近還傳出「王心凌概念股」一度飆漲10%的消息。

台灣流行音樂與偶像劇鼎盛期

除此之外,值得進一步探問的,還包括了來自於台灣的王心凌,微縮了兩岸關係20年來時路。

《愛你》這首歌發行於2004年,那是台灣流行音樂和偶像劇稱霸華語娛樂圈的時代。「可愛教主」楊丞琳、「電眼教主」張韶涵、「甜心教主」王心凌、「流行教主」蔡依林,彼時台灣「四大教主」各據一方,跨足歌唱與影劇。劉畊宏健身操洗腦的配樂《本草綱目》,也是周杰倫在2006年的作品。那是台灣娛樂影視作品的鼎盛時期,也是兩岸在分裂分治之後少有的共同記憶,還是一代大陸青年認識台灣的窗口。

在政治上,那也是一個兩岸關係的轉折期。民進黨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與「烽火外交」路線,令兩岸關係陷入緊張的冰點。2004年「兩顆子彈」的驚濤駭浪過後,藍營力推的「連宋配」以些微票數敗北,但在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陳明忠等人的鼓勵下,連戰於2005年展開了訪問中國大陸的破冰之旅。其奠下的基礎,有了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的兩岸和平發展,兩岸民間進入「大交流」。

然而,隨之而來的,莫過於兩岸發展實力逐漸翻轉。當80後和90後走入社會並成為中堅群體,以00後為代表的「後浪」,成長的環境已是中國崛起,政經影響力與日俱增,新的經濟模式取而代之。許多台灣藝人或演藝作品的舞台也換軌到了彼岸的大陸,過往難以想像的「飯圈文化」更是大行其道。

台灣藝人張韶涵原有「電眼教主」稱號,近年演藝重心已轉往內地。她曾於2021年中共建黨百年晚會「偉大征程」登台,與成龍等藝人合唱《怒吼吧黃河》歌曲。(視頻截圖)

兩岸解鈴需要的不只是王心凌

近20年來的兩岸關係,同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美大國博弈推促了世界格局重構,再加上台灣內部選舉政治戰無不勝的「反中牌」,以及近年的「撐港牌」等等,台灣社會民意主流視對岸如寇仇,從而也令原來誕生「台灣最美風景是人」的大陸輿論場產生了「仇台」情緒。兩岸不只在政治上壁壘敵對,民意也看得到針鋒相對。

這股對抗最先體現在兩岸的娛樂圈,政治認同的劃線成為一道難以越過的關卡。在台灣,凡是在大陸市場發展,或是認同中國人身份的藝人,都可能被貼上「舔共」標籤,例如張韶涵、蕭敬騰被酸為「唱歌給習近平聽」,連過世已經25年的張雨生,政治忠誠度也得被翻出來重新檢視一番。同樣的,在大陸「台獨藝人」舉報之聲時有所聞,東京奧運期間小S被「出征」還令人記憶猶新。

於今來自台灣的王心凌,在兩岸關係如此的氣氛下,不僅站上中國大陸的舞台,還引領了一股風潮。有看法樂觀的認為,包括劉畊宏和王心凌在大陸爆紅,或可視為兩岸關係的潤滑劑,喚起大陸民眾對台灣的美好情懷和記憶,有助於緩解大陸網上的仇台言論。

實際來看,鎮日無不怒目相視、怒言以對的台海兩岸,有王心凌的甜美注入活水,當然是多多益善。但別忘了「懷舊」某種程度畢竟是對現狀不滿的轉化和移情,取代不了真正能「解鈴」的「繫鈴人」。兩岸之間,還需要更多的彌合與修補,無論是歷史的還是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