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高考規定爭議背後:誰在侵蝕中國人對動態清零的信心
日前,天津市高考規定的連夜修改為世人闡釋了何為朝令夕改。5月18日晚,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試院通知春季高考將延期舉行,並規定考生若為新冠肺炎陽性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觸者、密接的密接,或為天津健康碼「紅碼」,或處於集中隔離、居家隔離狀態,或處於天津市封控區內,不得參加考試。該規定迅速引來廣泛爭議,5月19日凌晨,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試院將「不得參加考試」修改為「不在常規考點參加考試」,方才平息事態。
有分析將天津短時間內的高考規定修改形容為改過不憚,但更應追問的是,在中國已有兩年多防疫經驗,防疫和應考盡考完全可以兼得,而高考又是學子多年苦讀後所面臨的重要人生關口,寄託莘莘學子和他們家庭的希望的背景下,天津市為何會出台「不得參加考試」的不合理規定?
應該說,天津市相關官員的能力和素養存在明顯欠缺,他們只知道機械地執行防疫政策,卻忘記現代社會治理是一件非常複雜的工作,需要同時平衡多個政策目標。為了達成單一的防疫目標而不顧一切,看似是認真履責,實則是懶政和能力不濟,容易激起民眾的逆反心理,損害防疫政策的正當性。今次天津便是如此,在高考前夕出台如此不妥的規定,讓世人怎麼想?人們會怎麼看天津的防疫政策?
過去兩年的中國內地,類似天津高考不妥規定這樣引發爭議的情況,屢見不鮮。本來從國家最高層的政策宣示來講,動態清零不僅從來不是指片面追求零感染,不是絕對清零,而且包含精準防疫、科學防疫,是為了「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上海在今次封城之前倡導的「陶瓷店裏抓老鼠」可視為對動態清零的最理想解釋。但遺憾的是,在內地許多地方的實踐層面,防疫政策經常簡單地淪為層層加碼、一刀切,動輒過度防疫,甚至有違法治,造成太多的亂象和問題,既給民眾的正常生活帶來諸多困擾,又持續衝擊本就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的經濟,導致不少人陷入手停口停的困境。
時而久之,許多人便會對中國的動態清零失去信心,他們會以為動態清零等同於絕對清零和全域靜態管理,不再相信動態清零能夠最小化衝擊正常生活。在這種情勢下,縱使中國政府一再解釋動態清零和經濟發展之間是相互協同而非對立的,反覆說明動態清零的防疫總方針在當前國情下具有合理性,但在那些被地方官員機械執行防疫政策而衝擊的民眾看來,他們的焦慮和壓力比政府的美好解釋更真實。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醫生說過,「凡是持久的,必是温和的與可持續的」,「新冠抗疫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抱着咱就是不過了也要把病毒弄死的心態」。防疫政策若想持久有效,經得起實踐和人心的檢驗,就必須盡最大努力在防疫和保障人民正常生活、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之間達成動態平衡。尤其是在防疫已經超過兩年,新冠病毒的危害性明顯下降但傳播力更強,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紛紛回歸正常生活,而中國內地嚴格防疫所造成的衝擊日益顯現的情勢下,越來越多的內地人希望防疫政策能夠不斷優化,儘量降低代價和成本。這也是為何相比於兩年多前中國人在防疫政策上的態度高度一致,今天中國人對於防疫政策的態度已經出現分化,對現行防疫政策感到不理解和焦慮的聲音明顯增加。
不可否認,考慮到多數中國人的價值觀、倫理觀,以及中國人均醫療資源和醫療科學水平相對有限,城鄉和區域之間的醫療資源分佈嚴重不均衡,數千萬老人尚未充分接種疫苗的現實,動態清零的防疫總方針是有其合理性與必要性。但如果動態清零的防疫總方針在許多地方的執行過程中總是簡單粗暴地淪為一刀切和層層加碼,民眾的耐心便會被不斷消磨,動態清零在世人心中的認受性便會隨之降低。
任何一項政策的長期有效執行,都離不開民眾的理解和支持。疫情之初,中國人普遍是支持動態清零,但如今人們對於動態清零的看法充滿分歧。究其根源,正是由於在病毒毒性和全球防疫形勢都在發生變化的情勢下,許多地方執行動態清零的方法、手段有失粗暴,產生了很大的副作用,侵蝕了許多人尤其是白領、中產和知識階層的信心。對於公權力來說,政策公信力的受損往往比公信力的建立容易。面對此情此景,當下中國要做的是全面反思許多地方的一刀切和層層加碼行為,務必讓防疫政策真正做到科學和精準,儘可能減少對正常生活的不必要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