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百年變局遇上大流行 胡錫進、吳曉波何以攪動輿論場?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5月5日至6日,《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和中國財經作家吳曉波在個人社交平台發布的兩篇文章,引發輿論共振,閲讀量很快達到逾10萬。截止發稿前,前者顯示「被發布者刪除」,後者則「因違規無法查看」。

雖然已從《環球時報》退休,但胡錫進依然活躍於公共輿論場,尤其熱衷於就熱點和敏感問題發聲。5日的文章針對北京防疫展開,標題為《北京,背水一戰》,在該文中,胡錫進坦言:「自私地講,老胡有旱澇保收的退休金,清零對我最好。來一波疫情就別管花多大成本清零一次,我在家貓一陣,然後去安全的『社會面』嗨皮一陣,有啥不好的?然而社會不能圍着老胡這種退休者的利益轉,我知道這個社會上還有很多人在愁工作,愁收入。抗疫的目標其實是兩個:保生命安全,保經濟少受損失。一旦抗疫付出的經濟成本比疫情傳播對經濟造成的打擊還要大,情況就會變得很糟糕。」

雖然已從《環球時報》退休,但胡錫進依然活躍於公共輿論場,尤其熱衷於就熱點和敏感問題發聲。(視覺中國)

緊接着,胡錫進以一貫的口吻對北京防疫抗疫提出寄望——「我強烈希望北京市能夠在控制抗疫成本方面形成一個突破。清零很重要,但只有成本可控的清零才更有意義,才能鼓舞全國,起到示範作用……北京的抗疫屬於『背水一戰』。上海失陷了,北京如果也守不住不搞大範圍休克療法的底線,那麼人們對抗疫的綜合信心將受到沉重打擊,社會心理的防線將被擊穿。所以北京市肩負着十分重大的使命:或者築牢低成本抗疫的底線,或者把實情告訴整個中國社會。前者需要智慧,後者需要勇氣。它們共同維繫的是實事求是這條生命線。」

胡錫進此言之所以引發輿論共振,一方面是他不避自己是既得利益者,又能站在愁工作、愁收入的群體一邊發聲,將大疫之下如何讓「經濟少受損失」放在了重要位置,另一方面在於他最後的那句「把實情告訴整個中國社會」,雖然胡錫進並未點明,但人們紛紛猜測這裏的「實情」究竟為何。

不同於胡錫進的苦口婆心,吳曉波對當前中國的叩問更為直接。其文以「馬某」的故事以及他們的過往和對話展開,進而引出「我們這是怎麼了」的時代叩問。雖然吳曉波並沒有給出具體的答案,但卻通過「用數據說話」、「以史為鑑」讓圍觀者很快產生共情。

在「用數據說話」方面,吳曉波列出了兩張對比圖,一張是「中美新增獨角獸數量對比圖」,在2015年到2017年的三年裏,中國獨角獸數量分別是20家、12家和21家,連年超過美國,2018年,美國51家反超中國的42家,不過差距並不大。然而,到2019年,美國為58家,中國只有22家,2020年,美國73家,中國14家,到去年,美國132家,中國僅區區3家。一張是「中國科技與網路公司市值兩年變化」,在2020年4月,蘋果公司的市值是1.2381萬億美元,中國的阿里、騰訊、美團、京東和拼多多的市值之和約1.2573萬億美元,相比多了192億美元。可是,到2022年的4月,蘋果的市值增長到2.6581萬億美元,中國上述五家公司的市值之和減少到8,877億美元。即便把其他44家中國的科技和網路上市公司的市值全部加上,跟蘋果一家相比,仍然差了1.2565萬億美元。

中國財經作家吳曉波圍繞中國當前局勢所發表的一篇文章,引發輿論關注。(吳曉波微博)

在「以史為鑑」方面,吳曉波提到了改革開放的兩次重要思想解放運動,「一次發生在1970年代末,一次發生在1990年代初。它們都在經濟跌入深深低谷的時候,由上而下的意識形態發動,它們的共同問題都是:『我們這是怎麼了?我們應該怎麼辦?』無比幸運的是,我們都找到了答案,並因而引發了兩次激盪人心的制度變革和民間活力的宏大釋放。」但到了今天,雖然也迫切需要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但一些新的時代特徵已經呈現出來:某些全民共識的喪失;思想市場的斷層;「馬某」們的心意闌珊。可見的後果是,創業創新的熱情迅速消失,當今中國商業世界的「精氣神」不見了。

不管是胡錫進的「背水一戰」,還是吳曉波的悲觀叩問,之所以能引發輿論共振,皆因不同程度擊中了人們的痛點。不過,吳曉波其文被刪之前點贊最多的一則留言——「網路的壟斷不該反麼?任由資本無序擴張收割百姓麼?如果吳老師真的悲天憫人,更應該替實體經濟多發聲,而不是為了一些收割者不能肆意收割而嘆息!實體經濟已經被網路屠夫,殺得鮮血淋漓了!我們中國需要的是科技研發的突破,而不是企業市值的突破」,似乎又以某種充滿張力的戲劇方式告訴人們,今天的中國乃至世界,不可避免呈現出兩股主要力量的較量,所以注定是撕裂的,難以彌合的。

具體到中國的防疫政策,張力和撕裂感尤為突出,而這也是胡錫進和吳曉波其文能引發輿論共振的前提和誘因。政策制定的一方認定,中國必須堅持「動態清零」毫不動搖,5月5日召開的最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員會會議再次明確了這一點,並表示「要深刻、完整、全面認識黨中央確定的疫情防控方針政策,堅決克服認識不足、準備不足、工作不足等問題,堅決克服輕視、無所謂、自以為是等思想,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毫不動搖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堅決同一切歪曲、懷疑、否定我國防疫方針政策的言行作鬥爭」;另一方則憂心忡忡,因為經濟民生正在成為越來越人不可承受之重,各地動輒全域靜態管理、封區、封城的頂格防疫舉措,已經或者正在造成同樣不容低估的次生災害。

面對中國今天兩難的防疫困局,任何口頭和言語上的爭論注定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注定無法達成一個各方都滿意的共識,而最終問題的解決,只能依託於實踐。中國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啟動的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幹出來的,經過四十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已經習慣了「日子一天天變好」的中國民眾,在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的雙重夾擊下,不得不學會面對經濟步入新常態之後的殘酷現實。從這個層面來看,疫情只是將這一過程加速提前,並倒逼着所有人開始思考一個命題:我們這是怎麼了?我們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