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艱難社會承擔壓力?新華社發長文指經濟面對「三重壓力」

撰文:呼延朔
出版:更新:

4月18日,新華社刊發文章《當前中國經濟十問》,從多個方面回答了外界關於中國經濟的關切問題。文章以「權威部門和權威人士」之口指出中國經濟目前面臨艱難困境,但亦表示中國仍具有「諸多戰略性的有利條件」,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韌性和活力。

該文承認中國經濟的三重壓力——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沒有改變,「國內疫情近期多發,有些突發因素超出預期,新的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

文章描述了若干疫情導致的困難圖景,如「封控管理區域部分停工停產,產業鏈供應鏈遭遇堵點;部分行業企業困難加大,小微企業面臨運營困難;旅遊住宿、交通出行、餐飲娛樂等接觸性聚集性消費活動受到制約;重點群體就業難度增加,部分行業就業人數減少……」

上海成為縮影

自3月底疫情大規模擴散以來,上海成為前述圖景的典型縮影。作為中國最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上海的嚴格封控造成了整個中國經濟供應鏈的失衡,不僅是本地居民,其輻射效應從上海到長三角再到全國,所有與上海有關的上下游產業都陷入困難局面,整個社會在嚴重承壓。

這顯然是不可持續的,但上海的疫情也不能再發生外溢,中共只能在「最小損失」和「最大成果」之間勉力前進,不斷在一些兩難選項面前作出艱難抉擇。

可以看到,在繼續「動態清零」的同時,「復工復產」正逐漸成為主流輿論的新重點。4月16日,上海市經信委發布《上海市工業企業復工復產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開始探索在疫情管控下恢復經濟運行。

更大範圍的長三角區域亦在同時行動。上海市常務副市長吳清在4月19日的新聞發布會上透露,長三角三省一市將進一步優化供應鏈保供「白名單」……共同保障推動長三角全產業鏈式復工復產。

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於4月18日召開的「全國保障物流暢通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電視電話會議」也引發關注。這場會議就如何暢通物流做了安排,明確要求「不得已等待核算結果為由限制通行」。

此前一段時間,物流阻滯成為焦點問題,不斷有報道指出特別是以高速公路為代表的物流渠道陷入嚴重堵塞,出現大量貨車不能下高速,在路上無奈「流浪」的場景。

相關會議和舉措的密集推出,顯示經濟壓力正在顯著升温,已成為和疫情本身同樣吃重的難題。這兩者間恐怕很難找到一條完美兼容的道路,但中共必須朝這一方向持續努力。

前述新華社文章說,只有將「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和「堅持科學精準防控」統籌兼顧,「才能確保堅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攻堅戰」,因中共要算的除去「經濟帳」,還有「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大帳、生命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