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總統要求台灣代表處更名 蔡英文能從中學到什麼
1月27日,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LRT)發布消息稱,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在接受該電視台採訪時,公開敦促「修正」台灣駐立陶宛機構的名稱。這是立陶宛官方首次公開表達,要求「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更名的立場。
瑙塞達表示「駐立陶宛台灣人民代表處的名字,在立陶宛語、英語和漢語中聽起來不一樣。所以我們至少得修正那些清晰可見的東西。」「我認為這是絕對自然的事情。不管我們考慮的是哪一種機構……如果它的名稱在不同語言中是不同的,就會引起完全不必要的問題和不必要的緊張。所以至少在這件事上,我認為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達成一致。」
瑙塞達稱,該代表處的中文名稱是與中國大陸方面衝突的「關鍵因素」,而當立陶宛政府做出相關決定時,其內部沒有進行協調,也未能適當評估中國的反應。在1月4日瑙塞達就曾表態說,決定讓蔡政府以「台灣」名義開設「駐立陶宛代表處」是一個「錯誤」。現在,瑙塞達公開要求「修正」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名稱,算是在認識到錯誤的基礎上,又往前邁進了一步。
據了解,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英文表達是「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翻譯過來應該是「駐立陶宛台灣人代表處」,而不是「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現在中文與英文表達確實有不同。瑙塞達認識到這種不同,要求中文更名也合情合理。
具體「修正」要如何修,是不是要改為「駐立陶宛台灣人代表處」或「駐立陶宛台北代表處」,現在還沒有定論。不過,在該代表處名稱已經嚴重影響中立關係發展的現實壓力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要更名,應該已經勢在必行。
此前有媒體報道,華盛頓方面已經建議立陶宛政府更名台灣代表處,雖然後來美國官方否認了相關報道,但從現在立陶宛總統的表態看,美國應該不反對台灣代表處更名,立陶宛政府內部或許也逐步向達成更名共識的方向前進。
可以預見,讓蔡英文政府引以為傲,視為外交突破的「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應該很快將走進歷史,台獨人士所興奮的外交突破註定曇花一現。由此,蔡英文政府能夠從這種不得不的國際現實中學到什麼?這是很值得蔡英文和台獨人士深思的問題。
以前,陳水扁做總統時曾表示,台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那時的中國大陸還沒有崛起,經濟實力仍不如日本,與美國相比更是差距巨大,但陳水扁已經明白台獨是一條死衚衕。現在,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並且十年內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的老大,在此國際背景下,台獨是更有希望了,還是更加不具有可行性,理智的人不難做出符合實際的判斷。
台獨人士一直抱美國的大腿,希望美國全力支持台獨,希望華盛頓不顧北京的反對,直接支持台獨走上世界舞台,拓展台獨在國際上的外交空間,「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可算是一個具體可見的成績。但最後的結果如何,不還是要被「修正」嗎?
通過此一事件,蔡英文和台獨人士應該明白,陳水扁前總統所說「台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是真的。在中國大陸未崛起時,台獨不可能,在中國大陸走向復興後,台獨更加不可能。
蔡英文和台獨人士為什麼一定要走一條走不通的路,他們為什麼不能實事求是地為2,300萬台灣人民的切身利益着想,果斷放棄「虛假」的台獨,勇敢地與中國大陸進行政治談判,為兩岸關係爭取更好的方案,讓兩岸人民攜手發展,共同創造更大的和平紅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