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國會外委會主席:「台灣代表處」名稱不是立中關係變壞主因

撰文:洪怡霖
出版:更新:

立陶宛國會外交委員會主席Laima Andrikienė在1月28日表示,「台灣代表處」的名稱不是立陶宛與中國關係惡化關鍵。

她在國會接受傳媒採訪期間表示:「持續有人對這個名字指手畫腳,雖然真正的原因完全不同。我認為中國受打擊和不滿意的是立陶宛退出17+1機制(即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因這是中國主導世界戰略的一部份。」

Laima Andrikienė又認為,中國創立17+1是為了分裂歐盟,讓歐盟和美國跌入互相對抗的境地,阻止他們就2016年底幾乎完成談判的跨大西洋投資協議展開磋商。

她指,「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在立陶宛的登記並未使用中文名稱,至於代表處名稱應如何翻譯為中文,應尊重台灣決定。

立陶宛2021年5月正式宣布退出17+1合作機制,同年允許台灣以「台灣」名義在當地設立代表處,北京大力反對,2021年11月,北京宣布把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降至代辦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