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外交已「成功不必在我」?美「代管」或成自我禁臠的最後終結
在美國總統拜登興致昂然舉辦民主峰會的同一天,尼加拉瓜二度與台斷交、投奔北京。事件在台灣內部激起的反彈並不如過往強烈,更像是一道悶雷。縱然多有涉外人士警告斷交的骨牌效應或將來到,但台灣社會此刻的心思全然掛懷在立陶宛等歐陸國家的友台氛圍,並無感於台灣現存邦交國分佈最集中的中美洲與加勒比海區域正在上演美中勢力爭奪白熱化的賽程。
在「台灣價值」的精神餵養與國際「反中」陣營合力的加持下,民進黨支持者開始自豪台灣國際能見度的提高,哪怕係以台灣安全為但書也在所不惜。台灣外交歷經多年金援無力之後,終於說服自己「起心動念」,轉加強與美歐等民主國家的實質互動為上,並認定了讓自己成為美日歐等強權的襁褓,更具有外交價值上的超越。
可以說,台灣先是花了過去20年的時間,才意識並承認自己在兩岸外交戰敗下陣來,論其温水煮蛙也好,麻痹也好,如今的台灣官民對於邦交國數目字已少了過往那股得與北京非要拼得你死我活不可的執念,給了自己一個精神勝利的下台階:台灣外交重新定義。
▼尼加拉瓜與北京復交,民進黨高官的「憤怒」與「無懼」:
這般極具失敗主義的自我慰問,雖然讓台灣政府與社會在一時間的心態得過且過,但也提早種下了成功不必在我的種子。台灣如今完全仰仗美國對於外交的保護,猶如飲鴆止渴,並將最後僅存的一點能動性獻與他人。如若結果不如預期,台外交部長吳釗燮一句「台灣外交部人員為捍衛邦交已經盡了最大努力」亦能寬慰自我幾分。
失去了尼加拉瓜,但還好保住了洪都拉斯,這是台灣此刻正在發生的一時僥倖。根據美國新聞時事雜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12月10日消息,儘管洪都拉斯準總統卡斯楚早先競選時曾表示就職後將與北京建交,但指出「美國若能對洪都拉斯發揮關鍵影響力,不但能提高華府聲望,更能防止洪都拉斯拋棄台灣、倒向北京」。同日,美國不具名官員亦刻意對外透露,只要洪都拉斯維持與台灣外交關係,華府準備增加對卡斯楚新政府的經濟援助。
綜觀目前洪都拉斯大部分的外債都由美國金融機構持有,同時拜登政府已承諾4年內向中美洲提供40億美元的外援,致使一般認為,只要美國提供卡斯楚的援助越多,洪都拉斯就不至於成為另一個尼加拉瓜,成為又一個「失控」的美國後院國家。顯然地,在這樣的結構視野下,區域國家與台灣的正式邦交關係成為了禁臠,是為區域國家與美國關係的應變結果:與美國關係好,則與台灣邦交存;與美國關係惡化,則對價表現在斷絕與台灣外交關係、進而與北京建交。
總的來說,就近期尼加拉瓜與洪都拉斯面對美中兩強的兩態,基本確定了以下事實。首先,台灣外交的嚴重內縮,尼加拉瓜與洪都拉斯對待是否延續與台灣的外交關係,起作用的已經不只是如何在兩岸之間叫板以求取更多的「援助」,而是納入了與美國關係的新丈量標準。同時,也因台灣外交硬實力的重量輕如鴻毛,遂讓台灣官方興起「台灣外交重新定義」的意識,提早對內吹送與美日歐等大國間的務實外交比起正式邦交的更具有內涵意義,不知不覺中,台灣人一方面漸漸接受「一中」結構下的國際現實,另一方面也日漸安於「令人温暖的」、非正式邦交、「被重新定義後」的國際關係。
其次,台灣外交儘管內縮但要持續存在的前提,必要有其他實體介入「代管」。美國在釋放提供給洪都拉斯更多好處以為誘因之前,早就做好了「代管」台灣外交的準備,一如2020年3月,由前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後正式生效的《2019年台灣盟邦國際保障與強化倡議法》(2019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Act,簡稱《台北法》),即美國基本將台灣邦交的穩定「視如己出」——為了鞏固做為後院的中美洲不受中國大陸進犯。但台灣將其外交功能交由美國「代管」的風險也於焉開啟,即他日美國一旦對台灣在此區域的邦交國撒手,台灣毫無懸念地將一個都保不住,成為台灣外交自我禁臠的最後終結。
簡言之,隨着美中全面性競爭的開展,台灣與中美洲國家的邦交關係進入了新的挑戰,吳釗燮此回說「台灣政府盡力了」,這話雖空,卻也透露無奈,台灣政府當然盡力了,因為台灣外交早已「成功不必在我」,已「盡力」交給美國「代管」了,如今與尼加拉瓜的邦交不成了又能如何?是以,從「台灣外交內縮」到「台灣外交重新定義」,再到「台灣外交美國託管」,一方面確實是美中權力結構變化迫使台灣將其外交自主性拱手他人代理,但台灣缺乏手腕,無法為自己在美中權力競逐的變局中找到絲毫避險的空間,全然梭哈美國的結果,方導致「成功不必在我」的失敗主義得以無限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