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Facebook頭像更名「台灣外交部」民進黨自嗨 然後呢?
7月12日,台灣外交部既低調裝傻、卻又高調的將Facebook頭像圖片原本「中華民國外交部」及其英文字樣被刪去,改為「MOFA TAIWAN」(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TAIWAN),中華民國不見了,反而意有所指「台灣外交部」。對此,有些台灣人樂見民進黨政府如此「操作」,認為此舉展現「台灣」主體性;反之,則認為民進黨降低「國格」,只不過是在追求台灣內部的「大內宣」,還因此讓台灣社會「誤判」當今國際情勢。
事實上,當台外交部官方fb更換頭像後,在野的國民黨立委隨即抨擊:「不要光把精神花在這種自降國格的文字遊戲」,並質疑「拿掉中華民國有比較好看嗎?」而台外交部副發言人崔靜麟「疑似」裝作未知情,向台灣媒體表達:「肯定本部fb小編的創意」;至於負面的評論則回應稱:「不同意見沒有評論。」
坦白說,台灣多數民眾的內心或是民進黨政府,其實相當清楚如此「操作」的手法,對於台灣向外表達「作為一個國家的主體性」並不足以撼動現有的國際現實。然而,民進黨的操作是否真的毫無用處?
根據台灣政治大學選研中心2020年7月3日公布的最新民調指出,台灣民眾對自己是台灣人的認同已上升至67%、而中國人的認同則掉到2.4%,曾是民意主流的「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認同,也只剩27.5%。
也就是說,這份數據在在顯示,儘管我們認為民進黨只要成為執政黨,就大肆去掉「中國」、「中華民國」等不過僅是表面功夫,但深入台灣民眾的內心,還是有其效果,且具有龐大的影響力。就像只要遇上選舉季,即使民進黨執政無突出表現,但只要扛着「台灣、台灣命運共同體」的旗幟,都能獲得一定數量選民的青睞,甚至蔡英文還創下有史以來的得票記錄。
而這般效果,猶如中共此前形容民進黨的作為是「切香腸式的台獨」,慢慢切、一步步切,最終就將任何與「中國」有關的元素揚棄,達成「台獨」之實。但問題是,這樣的作法對於台灣人渴求的「自主性」或「主體性」有何幫助?
以近期德國與台灣關係的例子來說,德國外交部副發言人於7月10日被媒體詢問:「為何德國外交部官網的台灣旗幟被撤下?」德國官方提出解釋稱:「德國自始堅持的是『一中政策』(Ein -China-Politik)」,至於為何近期德國外交部官網上的台灣圖示被「特意」顯白,並未多作說明。可想而知,很大的因素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壓力,否則德國外交部官方所擺置的旗幟多年,何以在此時備受關注?
當然,民進黨對於這類解釋,不用想也可猜出「一切都是中共的陰謀」,由於中共的打壓讓台灣的國際空間越趨狹窄,而為了回應德國官方的動作,民進黨也只能玩弄類似今日「外交部官方fb替換頭像」的把戲,以此回應台灣民眾不滿的需求。
需了解的是,民進黨此前為滿足創黨價值、不辜負支持者的期待,只要一上台就大張旗鼓地推動「台灣價值」,卻因自身力量不足屢遭國際現實摧毀,只能從眼下可掌握的事實更替,如課綱、文物史跡等「改名」着手。這般操作手法宛如雪球般越滾越大,一邊走向更為激進的手段,一邊才能餵飽自己當初「培養」出的民意需求,就在這樣的循環下,根本上難以應付關於地方建設、經濟發展、社會福祉等人民基本需求,因為台灣輿論已然成為張牙裂嘴的「民意怪獸」,而「切香腸式的台獨」是最快、也最容易滿足民意的手段。
遺憾的是,當前國際情勢瞬息萬變,尤其中國大陸的全面發展,使兩岸關係實力對比不復以往,若要想在國際上爭取「台灣」空間,除了兩岸關係打好良善基礎之外,還需仰賴台灣各行各業的「軟實力」。可惜的是,民進黨政府即便深知箇中道理,卻執意捨近求遠。縱然更改「台灣外交部」很爽,但不禁令人想問一句,然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