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擬限制藥價 中國如何解決「看病難」?
美國醫療系統其中一個弊病是高昂藥價,但近來似乎漸露曙光,事關眾議院已經率先通過總值1.75萬億美元的《重建更好未來法案》(Build Back Better Act)。其中在醫療保健方面,該法案提出政府可介入協商調降處方藥的價格,令美國藥商將要面對數十年來最大的藥價監管。
本質上而言,《重建更好未來法案》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美國嘗試解決「看病難」的問題。事實上,「看病難」同樣困擾中國民眾,中國政府近年就在醫改領域上針對「看病難」有頗多著墨,或許值得借鏡。
《香港01》將推出4篇文章,透過介紹中國及美國的醫保現況、各自應對高昂藥價的方式等,一窺中美政府如何為民眾解決「看病難」。本文為第二篇。
解決「看病難」難中之難:藥價
概括而言,在今年7月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衛健委副主任、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秘書處副主任李斌有介紹2021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任務有關情況。李斌稱,中國繼續著力推動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著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早在2012年,中國政府在福建三明市試點推行醫改,當時其本地醫保基金正面臨「穿底」風險。「三明醫改」首個目標就是虛高的藥品和耗材價格。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20年,三明市醫療總費用相對節約110.68億元(人民幣.下同),藥品耗材費用相對節約124.03億元。
及至2017年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舉行會議,會上明確指出「三明醫改」的方向正確、成效明顯,要注意推廣。2018年11月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更是直接審議通過《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試點方案》,試點地區範圍「4+7城市」,即北京、天津、上海、重慶,與沈陽、大連、廈門、廣州、深圳、成都、西安。上述城市將組成採購聯盟,選擇部分通過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對應的通用名品種進行帶量採購。
「帶量採購」成為省錢妙方
首次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即取得極大成功,與試點城市2017年同種藥品最低採購價相比,擬中選價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
時至今天,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已經是第六批,最新專項採購糖尿病患者必需品胰島素。全國醫療機構首年採購需求量約2.1億支,事前涉及採購金額約170億元,擬中選產品平均降價48%,預計每年可節約費用90億元。以臨床常用的甘精胰島素為例,從平均每支180元降至每支70元左右,每位患者每年可節約費用4000元左右。
事實上,除了集中採購外,中國政府同時透過建立國家醫保藥品目錄以限制藥價。最新2021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已於日前順利結束,共計有74種藥品新增進入目錄,另有11種藥品被調出目錄。是次調整涉及到94種國家醫保談判藥品,其中67種是新增納入目錄的談判藥品,通過醫保談判平均降價61.71%,最高降幅更達93.97%。
集中採購不只局限於藥品,還有高值醫用耗材,其中一個著名例子就是在2020年進行的首次高值醫用耗材冠狀動脈支架集中帶量採購工作。自此,心臟支架價格從均價1.3萬元左右下降至僅得700元左右,與2019年相比,相同企業的相同產品平均降價高達93%,國內產品平均降價92%,進口產品平均降價95%。
第二個集中採購的高值醫用耗材是人工關節,最終產品價格從平均3萬元,降到1萬元以內,降幅達到80%以上。其中初次置換人工髖關節平均價格從3.5萬元下降至7000元左右、初次置換人工膝關節平均價格從3.2萬元下降至5000元左右,平均降價82%。
解決「看病難」另外一難:醫保
中國目前推行全民醫保制度,根據最新2021年6月發布的《2020年全國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0年參加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共有13.6131億人,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2020年,全國基本醫保基金,包含生育保險,總收入為2.4846萬億元,總支出為2.1032萬億元,累計結存為3.1500萬億元,其中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個人賬戶累計結存1.0096萬億元。
醫保擁有不少看似漂亮的數字,但背後困難也值得關注,其中一個就是「異地就醫」,皆因各地政府財政實力有所差異。不過,自今年以來,國家醫保局、財政部等部門著力推進醫保跨省異地結算工作。截至10月底,全國均已啟動普通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服務,已聯網433個統籌地區,已有2622個城市至少有一間定點醫療機構可以開展門診跨省異地結算。
解決「看病難」第三難:本土藥物研發
據介紹,內地早在2008年起實施重大新藥創製,以此引導和支持本土創新。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在2020年出席公開活動時就有提到,過去10年間,中央財政共投入近200億元支持中國生物醫藥創新發展,其中針對創新藥物的投入佔比超過一半,已有近60個1類新藥獲批。
財政資金全力支持國產疫苗
中國對於本土藥物研發的支持力度強勁,其中一個最明顯例子就是新冠疫苗。中國企業研發新冠疫苗,資金必然會得到中央或地方的財政支持。財政部就曾經發布通知,明確要求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加大資金支持,全力配合相關部門及時撥付資金,切實保障疫苗等科研攻關的資金需求。
央企國藥的滅活疫苗早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去年初出現時,就已安排多達10億元的研發資金,並獲科技部緊急立項。國藥中國生物董事長楊曉明透露,在開展滅活疫苗科研攻關進程中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包括國家藥監局為疫苗研發機構開通綠色通道,以往需要將申報材料備齊、一次性提交,變成可以備好一部分、提交一部分,國家藥監局並同步進行審核,以提高審批速度。最終,國藥疫苗成功打破「十年十億」的常規,僅98天就進入臨床試驗、177天投入緊急使用、335天正式上市。
美國解決「看病難」踏出第一步
中國政府自2009年10月提出「健康中國」至今,中國醫改進程已有超過10年,成效顯著,尤其近年來在限制藥價方面有大刀闊斧的政策推出,相信要實現《「十四五」全民醫療保障規劃》並不會遙不可及。但正如國家醫保局所坦承,當前中國醫療保障發展仍不平衡、不充分,「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尚不健全,醫保、醫療、醫藥改革協同性需進一步增強」,可見醫改是一項任重道更遠的工作。
回來看美國的《重建更好未來法案》,雖然限制藥價只算是第一步,後續還要應付「天價」治療費、全民基本醫療保障欠奉等諸多棘手難題。醫療乃是民生基本,是否能夠長遠使美國人民「有病可治」仍言之過早。但不論如何,能有第一步總是好事,該法案至少會逐步減輕長者及其他長期病患的財政負擔,更重要是反映出政府正真正着手逐步糾正「看病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