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奧運|稱選手淪「拿牌機器」:中國隊奪金居冠引發誰的焦慮?
東京奧運方面,截至8月7日上午,中國隊拿下36面金牌,居世界第一。不過面對這種現況,國際輿論也再次出現不少討論,評價中國運動員「機器式」的奪牌熱情。
7月29日,美媒《紐約時報》刊出一則報道《不惜一切代價:奧運金牌背後的中國體育舉國體制》,指中國運動員是「奪牌機器」,犧牲自己的前途成就國家榮耀,且中國政府更瞄準西方投資不足的特定項目,例如女子舉重項目,以攫取更多金牌,並指中國拿牌項目都是一些「機械性」的項目,而非「需要多個運動員不可預測的互動項目」。
該報道還稱,中國的體育體制生根於「蘇聯模式」,靠國家將數萬名兒童物色出來,送進2,000多所政府經辦的體育學校進行全日制訓練;那些被淘汰下來的運動員,生活往往很艱難,他們的受教育程度低,身體受了傷害,在體育系統之外幾乎沒有就業前景。
可以說,《紐時》整篇報道都着力於將一個個「中國運動員」和培育他們的「國家」對立,語帶誇張地稱「一面巨大的中國國旗」提醒着這些運動員,「他們有責任為國爭光,而不是為自己。」
不只西方,台灣輿論中也充斥着中國「壓迫」自家運動員的想像,認為中國隊選手輸了會「被抓去勞改」。例如,奧運女子55公斤級舉重項目中,中國隊選手廖秋雲遭到菲律賓選手迪亞茲(Hidilyn Diaz)擊敗拿下銀牌,就有台灣臉書(Facebook)專頁「搶救台灣行動聯盟」製圖諷刺領獎時的廖秋雲面無表情「不知怎了」,許多台網友笑問「中共派出的是殭屍隊嗎?」還有網友指在中國隊沒拿金牌,「是不是會被抓去勞改」或「被小粉紅出征」。
在乒乓球混雙決賽中,中國組合許昕和劉詩雯輸給日本組合水谷隼和伊藤美誠後,也有台灣網友笑說,「他們要被抓去勞改」;而當中國羽球男雙「雙塔」李俊慧和劉雨辰在決賽敗給中華台北隊的王齊麟和李洋,台灣媒體也密切關注大陸網友「網暴」自家運動員的情況。在台灣輿論眼中,似乎只要中國運動員沒有拿金牌,下場就是被自己的國家遺棄迫害,不是被「勞改」、就是被中國網民出征。(點擊全文)
然而當中國隊選手贏了比賽時,台灣輿論又換成另一副口吻,指他們是接受魔鬼訓練的「機器人」,破壞了運動的美感。例如8月1日的羽球女單決賽,中國隊選手陳雨菲力壓中華台北選手戴資穎拿下金牌,有台灣「羽球專家」就在臉書發文稱戴資穎和陳雨菲的比賽是「人與機器人的最終對決」,指陳雨菲是中國訓練出來的「一台打敗戴資穎的機器」,還說雖然陳雨菲的風格在贏球上很有效率,但是「真的很破壞觀賞體驗」、「讓女單走向了無聊的年代」,還自我安慰「人類仍然打出風采」云云。
還有台網友提到,看陳雨菲打球,讓他想到「過去蘇聯未解體之前的古典音樂家」,指其「必定曾經在球場上,千次、萬次,以最笨卻最紥實的方式,分析、練習如何以最完美有效的方法,去接小戴所有角度最刁鑽的攻擊球。」並稱戴資穎雖然輸了,但相信陳雨菲也會將她視為冠軍。
總而言之,不論是西方媒體還是台灣輿論,在觀看中國在奧運賽場的表現時,都帶着一種奇怪的冷戰心態,將奧運比賽的較量上升到「西方自由民主體制」和「中國共產體制」的對抗,並將其簡化為前者比較能實現運動員的個人成就和自由發展,而後者則屢屢傷害運動員的身心等等。
然而大量例子顯示,西方和台灣這種想像很顯然與現實不符的。要說奧運選手背負奪牌壓力,美國體操天后比拉絲(Simone Biles)日前因為心理壓力退賽,就證明這種壓力不分國別;要說中國選手若不「奪金」則不被國家接受,本屆奧運突破亞洲田徑百米紀錄的蘇炳添,則用第六名的決賽成績換來官方和民間的熱烈讚賞;要說大陸網民檢討和批評運動員,也是被過度放大的現象,大陸官媒不斷稱「勝負乃常事」、「少一些苛責,多幾分理解」,許多大陸網民也都以支持自家運動員為主。
至於中國瞄準西方不重視的特定「機械性」項目拿牌,這種視角對特定運動項目和運動員無疑也都是不公平的。事實上,台灣此次斬獲獎牌的很多項目如舉重、乒乓球、體操等項目也都和大陸重疊,且不是只有西方擅長的運動才算是運動。至於將中國運動員想像成「蘇聯式的機器」,輸了就要「勞改」,更是一種徹底脱離現實的冷戰狂想,亦充滿偏見和居高臨下的心態。
西方媒體和台灣展現出的偏狹眼光,歸根到底都是對中國在體育乃至各方面趕超西方世界的不適應症和焦慮感;或許,西方和台灣是該藉由奧運理解世界趨勢「東昇西降」,對待中國崛起不該僅以酸葡萄心理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