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供應鏈「去新疆化」失敗 制裁大棒為何會落空?

撰文:衛木槿
出版:更新:

中美之間在拜登(Joe Biden)上台後仍持續各種交手,不論是3月18日阿拉斯加會談上,中共中央外事辦公室主任楊潔篪與外交部長王毅對美國的火力全開與劍拔弩張;或是4月22日由美國主辦的氣候峯會上,中美領導人紛紛表達在氣候議題上要合作,中美看起來呈現競合的態勢。

拜登(Joe Biden)上台後中美關係處於既競爭又合作的態勢。圖為拜登在氣候峯會呼籲各國要合作。(AP)

在這種狀態下,美國仍持續以新疆問題對中國大陸施壓。根據英媒「路透社」(Reuters)引述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NEC)副主任辛格(Daleep Singh)説法指出,拜登(Joe Biden)6月將會親自出席在英國舉行的七大工業國(G7)峯會,會中可能會着重與中國大陸間的戰略對抗,並推動美國盟友就新疆強迫勞動問題,向北京加大施壓力度。

在新疆議題的操作上,美國除了拉攏盟友針對強迫勞動的問題進行譴責之外,具體行動則是進行貿易制裁。最有名的無非是在特朗普(Donald Trump)任內,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於2021年1月13日宣佈,禁止新疆生產的所有棉花與番茄商品入境美國。美國希望藉此舉要求大陸停止侵害新疆人權。

美國以中共侵害新疆人權並強迫勞動為由禁止進口新疆棉花,但實際上新疆棉花機器採摘率達69.83%。(新華社)

而美國的經濟制裁到底是虛晃一招還是拳拳到肉的實招?換言之,美國對新疆的貿易制裁是否起到作用?根據大陸海關最近發佈一季度海關統計,則可以得到一些答案。

根據統計數字顯示,新疆在2021年一季度外貿進出口總值為人民幣274.5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微增0.8%,其中,出口209.1億元,增長24.6%;進口65.4億元,下降37.4%;值得注意的是,3月份新疆外貿進出口按年和按月「雙增」,進出口總值為103.4億元,按年增長43.7%,按月增長34.7%。從數據可看出,新疆的外貿基本上隨着經濟與生產的復甦、貿易運行回暖所帶動。從總體貿易值來看,並不受美國制裁影響。

另一方面,根據新疆烏魯木齊海關數據顯示,2021年1至3月新疆對美國出口為4.19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131.4%。換言之,儘管美國大張旗鼓宣告禁止新疆部分商品進口,但雙方貿易額仍然是正增長。也因此,根《南華早報》報道,連分析師都不明白為何越制裁,新疆對美出口貿易反越增長。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

特朗普(Donald Trump)任內欲通過貿易制裁減低美國對中逆差,到頭來逆差反而不減反增,從2018年數據可以明顯得知。圖為2016至2020年間中美貿易額與逆差值。(黃雅慧/多維新聞)

首先,這表示美國所制裁的產品可能對其出口無關痛癢。以棉花為例,據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數據顯示,中國大陸為世界最大棉花消費國、第二大棉花生產國,中國大陸在2020/2021年度棉花產量約595萬噸,其中新疆產區佔87%,總需求量約780萬噸,年度缺口約185萬噸。這表示大陸在棉花需求上仍有缺口,仍得從國外如巴西、印度等地進口棉花。所以美國的制裁目前看起來有限。

再如番茄,新疆番茄製品生產能力約佔全大陸的90%,就以佔大宗的番茄醬製品而言,據中國貿易投資網數據顯示,2019年新疆番茄醬大宗出口排名,前三大出口國分別是義大利16.77%、俄羅斯聯邦12.76%,阿聯酋6.47%等,美國還不在前十排名中。雖然美國禁令有提到含原產地便禁止進口,目前這效應還難以看出。

事實上,新疆對美出口的主要是化工產品和工業混合品,其中最大宗的出口商品是一種廣泛用於抗癌藥物的化合物,其次是氨基酸。這顯示美國要以貿易制裁方式來讓供應鏈去新疆化,説起來容易,但執行起來很難。

在全球化生產的趨勢下,美國的經濟制裁是一記自傷傷人的七傷拳。圖為新疆工人在工廠勞動畫面。(Reuters)

從特朗普時期以來的中美貿易戰經驗可知,其欲通過貿易制裁減低美國對中逆差,到頭來逆差反而不減反增。在此就必須要問,當美國頻頻以商品進行制裁時,自身是否具備條件?而答案目前看來是否定的。

因為全球化分工生產早已深深嵌在各國供應鏈中,美國在近幾十年轉化成消費大國,自身的製造力在層層外包後根基薄弱,諸多美企製造採購產地早已外移,特別是移往大陸製造,很多時候,美國的制裁反而會反彈到美企身上。

另一方面,除了美企之外,制裁也間接使美國消費者的利益受損,因為這意味着他們無法取得物美價廉的產品,必須花費相較過去更高的成本購買產品,而現在經濟還在緩步邁向復甦的美國,似乎仍難以承受過多的重拳。

從上述可知,美國對於新疆棉與番茄的抵制雖然成功製造話題,確實也對新疆棉品牌造成短期影響,但從實際的貿易統計來看,要通過經濟制裁達到其政治目的,目前看來效果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