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熱傳中國網絡 溫家寶暗表心跡不避爭議?

撰文:蘇天澤
出版:更新:

前總理溫家寶的憶母文《我的母親》,近日在中國網絡上刷屏,引起不少關注、轉發和評論。大家為什麼對這篇文章如此熱心,除了它是前總理的文章之外,更重要的還是文章表達的諸多內涵,引起了不少人的心理共鳴。
溫家寶的這篇文章六千多字,3月25日-4月15日分四期在《澳門導報》連載,主要是懷念在2020年末去世的母親。從內容看,文章主旨很清晰,就是追憶其母親的一生,感念母親在困難生活中的堅強和善良,感恩母親的嚴厲和品格教育。溫家寶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都是從母親那裏學到的。

2012年3月14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中外記者見面,並回答記者提問。(新華社)

親情之外,從溫家寶的文章中大家也可以瞭解前總理的家庭成長史,讓中國人對前總理有更深入的瞭解。溫家寶自2003年至2013年擔任中國國務院總理十年,和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搭班,被外界稱之為胡溫時期。期間中國經濟飛速發展,有「黃金十年」之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政府在農村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巨大財政投入,存在兩千多年的農業稅在2006年取消,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數億農民獲得初級醫療和養老保險,至今依然有很多人尤其是農民對胡錦濤和溫家寶心存感激。所以對溫家寶的動向,外界給予關注實乃正常現象。

從《我的母親》文章中可以瞭解到,溫家寶其實間接回應了幾件事情,暗藏某種深刻用意。比如,他追憶母親「一生簡樸,活得清白」,嚴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人窮志不短」,「不是自己的錢一分不能要」,「這個道理我記在心裏幾十年,一次都沒違反過」,其實間接回應了以《紐約時報》為代表的外界一些聲音曾經對他家族財富事件的質疑,某種程度上算是一種澄清。他寫道:「1985年我調入中央,媽媽從未因我的升遷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更沒有打我的旗號給家裏辦過任何事情。媽媽和爸爸一生從事神聖的教育事業,全靠微薄的工資度日,死後沒有留下任何財產和積蓄。」

文革對人性的摧殘,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破壞,需要中國人長久反思,引以為戒。(視覺中國)

再如,溫家寶在憶母文中講述青年時代他的家庭也受到政治運動的衝擊。雖然他的父親只是中學老師,但也受到「反右」、「文革」等政治運動的迫害,1959年不得不下農場勞動,文革爆發後還遭到野蠻「審訊」和打罵,「造反派一拳將父親的臉打腫,眼睛被『封』得看不見東西」。

一個普通的中學老師都難逃政治運動的迫害,可見政治運動之可怕。雖然溫家寶這篇文章的主旨不是反思文革,但從他對父親之遭遇簡單的描述中,世人不難察覺政治運動對中國老百姓的摧殘和傷害。這也間接解釋了溫家寶擔任中國總理期間為何對文革持以堅定批判的態度。

聯想到溫家寶在最後一屆「兩會」記者會中表示,「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經濟體制改革不可能進行到底,已經取得的成果還有可能得而復失,社會上新產生的問題也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歷史悲劇還有可能重新發生」,中國人確實應該對瘋狂的政治運動保持警惕。

此外,溫家寶憶母文談及了他作為社會底層的平民家庭出身,坦承「對我這樣出身的人來説,『做官』本是偶然之事」,直言「我奉命唯謹,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受事之始,即常作歸計」。文中,溫家寶引述母親在他擔任總理期間寫給他的信,如「國家這麼大,人口這麼多,很難做到完美」,「要上通、要人和,千萬記住孤樹難成林」,「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的百姓,經濟又是這麼錯綜複雜,許多事情都要你一一完成,其效果能達到一半,就謝天謝地了」。這番表述至少暗藏兩層含義,一是道出平民政治家的不易,平民能擔當大任實屬幸運,二是治理中國這麼龐大、複雜的國家非常困難,間接解釋了為何他任內許多改革難以推行。

溫家寶在文章的最後説,「我心目中的中國應該是一個充滿公平正義的國家,那裏永遠有對人心、人道和人的本質的尊重,永遠有青春、自由、奮鬥的氣質。」這句話點出了無數人的心聲,也是很多人內心的期待,在網絡上獲得許多人的共鳴和認可。沒有人不喜歡公平正義,對人心、人道和人的本質的尊重是人們共同的願望,世人都樂意看到青春、自由、奮鬥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