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放寬與台灣官員互動 美台關係將迎來「大躍進」?
短短幾天之內,從強調「美國仍保有能力,能抵抗任何可能危及台灣人民安全、社會或經濟制度的武力或其他脅迫行動」,到宣佈已完成「對台交往新準則」,當前拜登(Joe Biden)政府之國務院對台政策,可謂大抵塵埃落定。
這次的新準則是依據美國友台法案《台灣保證法》(Taiwan Assurance Act)規定進行審查,也允許美國官員能夠常態性在該國聯邦機構接待台灣官員,並能前往台灣駐美代表處與台灣官員會晤、出席雙橡園舉辦的活動。在新準則完成的「空窗期」內,台灣駐荷蘭、法國普羅旺斯、世貿組織(WTO)、瑞士、日本、伯利茲等地代表,已先後與美國駐在地官員會晤,甚至美國駐帕勞大使倪約翰(John Hennessey-Niland)近日也隨帕勞總統惠恕仁一行訪問台灣,成為1979年後首位訪台的美國大使。
新準則雖然沒有揭露內容,但根據側面釋出的消息與近期台美官員的往來情況,已讓台灣官方相當欣慰,台總統府、外交部、駐美代表處紛紛正面響應,因為新準則似乎證明所謂的「棄台論」失去基礎,也凸顯布林肯(Antony Blinken)承襲龐佩奧(Mike Pompeo)在2021年1月9日廢除準則的臨去秋波,輿論亦紛紛探討台灣在美名樓「雙橡園」恢復昔日宴客榮景的期待,Facebook上知名的台美關係粉專「美國台灣觀測站」更對此評論「這絕對是一個非常正向而且對台灣來説非常好的發展方向」;在野黨國民黨前主席朱立倫對此也稱「親美是全民共識」。
對於這「一片向好」的形勢,台灣的樂觀派如民進黨立委蔡適應更進一步呼籲可將美國在台協會(AIT)的白手套對口單位「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退場列為工作目標,讓台灣外交部與美國官方直接對口;台前駐美副代表與國防部長蔡明憲更稱,新準則讓台美雙方邁入「準官方關係」,期待台美更多的軍事互動。
但美國為何要擬定新準則、擬定新準則是為了要「抗中挺台」嗎?在此或許可先探究一下原因。綜合台媒報道,不具名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稱,龐佩奧1月9日取消對台交往準則,造成政策上的反效果,阻礙美台間的非官方往來,「聯合新聞網」引述知情人士消息稱,當初廢除準則,造成所有美國行政部門跟台灣接觸都要經由美國在台協會(AIT),使有些部會「更為謹慎」。顯然,擬定新準則在實務上是為了把舊準則廢除後的政策障礙解決,換句話説,是對往昔準則功能的恢復。而新準則的出現,倒不如説是拜登回到1979年以來美國對華政策的某個常軌。
不過對台美關係感到樂觀的人,看到準則框架重返可能也不會泄氣,反而會強調重點不是有沒有準則,而是在於「限制」的有無。確實,相較以往,尤其是1979年台美甫斷交那時的情況而言,目前的新準則已鬆綁許多,但重點在於台灣官方一向強調的「主權獨立國家地位」,美方仍堅決不認。例如,前述不具名的國務院發言人稱,新準則鼓勵美國政府與台灣接觸,且在過程中落實美國政府的一中政策原則。這名發言人還表示,美國將在《台灣關係法》、美中「三公報」與「六項保證」的指導下,繼續與台灣維持「非官方關係」,其並透露,讓美國「一個中國政策」複雜化的活動是絕對會被禁止的,尤其是參加雙橡園的雙十酒會。
簡言之,「限制」雖然少了一些,但最關鍵的限制仍然存在,新準則仍劃下「一個中國政策」、「非官方關係」的紅線,且何謂台美交往「不必要的限制」,亦全然由美方決定。
1月28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宣佈促進兩岸對話的立場時,就一改特朗普(Donald Trump)任期尾段的立場,稱台灣政府為「台灣民選代表們」(Taiwan』s democratically elected representatives)。而布林肯當地時間4月11日受訪時表示,華府認真關切「北京政府對台灣採取侵略性越來越強的行為」,但是當被問及北京若對台灣有所行動,美國是否會採取軍事響應時,他拒絕就假設性問題做評論,僅稱「我們對於台灣有能力自我防衞有嚴肅的承諾」。
總而言之,新準則是舊準則的再包裝,縫補舊準則失效後台美官方交往面臨更多阻礙的現實困境,且它讓美國國會通過的《台灣保證法》某種程度落實到外交政策中;就此來看,美國官員在台灣外交場面的「重新存在」,確實予人台美關係持續昇華的感覺。但是從美國國務院對「一個中國政策」的重申以及對台海仍持「戰略模糊」,可看到美國對於挺台的分寸仍有拿捏,尤其它顯然是擺在美中競逐的結構中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