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缺芯」重擊產業鏈 中芯國產晶片有望突圍?
隨着全球缺「芯」潮愈演愈烈,大量汽車廠商不得不停工停產。上周三(3月3日),通用汽車宣布延長三家工廠的停產時間,並再有一家工廠即將停產。此外,大眾、福特、雷諾、戴姆勒等汽車製造商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
面對這一大機遇,中國內地晶片製造企業正摩拳擦掌,加快擴充產能。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預計,2021年全球半導體成熟製程市場中,中芯國際的市場份額將從9%上升至11%,成為世界第三大晶片企業,僅次於台灣的台積電和聯電。
中低端晶片供不應求
據公開資訊統計,從2008到2016年,至少超過30座8英寸晶圓廠關閉,同時有超過10座從8英寸轉換為12英寸。數據顯示,2015至2017年,全球8英寸晶圓廠產能增長速度僅為7%左右,截至2019年,廠房總量已少於200座。
然而,中美貿易戰的爆發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到來,打亂了國際晶片巨頭的產業升級和壟斷進程。國際晶片巨頭在5納米,甚至是3納米製程晶片的規模化生產上遭遇了技術困難,成本直線上升。而且在銷售上,受到美國對華出口禁令的限制和智能手機增量減緩的影響,國際巨頭們不僅在高端晶片市場的佈局至今未能如願,中低端晶片的產能也未曾增加。
2020年下半年以來,經濟的快速復蘇導致晶片需求出現爆發式增長。一方面,隨着汽車資訊化程度的提高,汽車對於晶片的需求成倍增長。另一方面,互聯網時代的降臨也使「晶片荒」向智能家居、穿戴式電子產品等領域蔓延。與電腦、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不同,汽車晶片和物聯網晶片對製程的要求並不高。因此,成本不高且技術成熟的中低端晶片反而出現較大缺口。
各國積極應對「晶片荒」
面對洶湧而來的「晶片荒」,美國政府2月24日開始要求對半導體在內等關鍵產品的全球供應鏈進行為期100天的審查,致力於解決近期困擾全球的晶片缺貨問題。此外,上述審查還將涉及美國的國防、公共衞生、通訊技術、運輸、能源和食品生產領域。一旦在關鍵產業發現重大風險,美國政府將積極推動供應鏈轉移,將供應商自中國等競爭對手轉移至本土或其他盟國。
在遭受美國種種科技制裁後,中國對晶片製造業的重視程度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田玉龍表示,集成電路是資訊社會的基石,也是資訊技術的重要基礎。應該說,晶片產業的高品質發展,關係到現代資訊產業和產業鏈的發展。
中芯國際市場份額增加
中芯國際是內地技術最先進、配套最完善、規模最宏大的集成電路製造企業,市場佔有率全球排第四、內地排第一。雖然中芯國際在先進製程方面遠落後於其他國際巨頭,但在成熟製程方面已經具備成熟且充裕的產能。此次中芯國際與阿斯麥附屬公司簽訂的12億美元批量採購協議,進一步驗證了中芯國際在中低端產能上的擴張。
目前,內地對晶片的需求增長極快,這為內地晶片製造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據內地半導體行業測算,2020年,內地集成電路銷售收入達到8,848億元人民幣,平均增長率達到20%,為同期全球產業增速的三倍。
上文節錄自第255期《香港01》周報(2021年3月8日)《全球缺「芯」下 內地晶片企業迎來機遇》。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封面報道】別讓猜忌毀了「一國兩制」 香港需成另一個「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