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後特朗普時代的台海走向
即便特朗普(Donald Trump)有十萬個不情願,他也已經距離再次入主白宮越來越遠了。可以預期,與特朗普相同之處在於,拜登(Joe Biden)政府仍然會把中國大陸當成競爭對手,甚至敵人,華盛頓和北京的競爭敵對格局不變。
拜登在接受美國媒體專訪時,強調俄羅斯為最大威脅,中國則為「美國的最大競爭者」。這也說明了拜登的外交戰略觀。這與特朗普對華政策有着微妙的差別,特朗普政府將中國擺在了最大威脅的位置。於台海而言,拜登政府對台灣問題的立場至關重要,這決定了處在夾縫中的台海局勢在後特朗普時代將走向何方。
擔任過8年美國副總統,以及長達36年的聯邦參議員,堪稱民主黨陣營最資深政治人物的拜登,曾造訪過台灣,對於台灣前途的立場,他曾言:「堅決主張要由台灣人民來決定。」台灣綠營媒體將之看作是拜登在台灣問題上的政治主張。
拜登於2001年以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身份訪問台灣。拜登上述表態,似乎讓秉持台灣獨立政治主張者找到了慰藉。但當年拜登結束台灣之行後,轉頭訪問了中國大陸,與北京發展關係。在台灣問題上,拜登支持以和平方式尋求兩岸關係的改善。
當然,歷史經驗只能是參考。但顯然,相較於「政治素人」特朗普的「瘋狂」,拜登這位美國資深政治人物則更顯理性,這對已經呈現劍拔弩張態勢的台海而言,可能是利好。因為,如果特朗普連任,大概率繼續狂打台灣牌,台灣當局也會越來越靠向美國,甚至不排除台灣當局錯估形勢,鋌而走險,最終觸碰北京主權和領土紅線,台海爆發軍事衝突大概率會發生。
相較於特朗普,普遍認為,拜登在台灣問題上可能不會太過激進,因為,中美之間可能都不太願意承受一場戰爭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失去依仗的台灣當局,相信也不會走向觸發武統的極端,台海的局勢可能趨向緩和,這無疑將為兩岸的未來贏得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對於2,300萬台灣民眾而言,是最好的局面。
今年1月蔡英文連任勝選,以及5月展開第二任總統任期,拜登都透過推特(Twitter)祝賀。當時,拜登寫道:「美國應該繼續加強與台灣的聯繫。」10月時投書枱灣媒體,提到美國將與盟友並肩,包括深化與台灣這個居領先地位的民主政體、主要經濟體,以及科技重鎮的關係。這被認為是拜登時代,美國會繼續加強與台灣關係的證據。
但問題在於,拜登視中國為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會否因為台灣問題與中國決裂,甚至爆發軍事衝突。這樣的可能,特朗普相較於拜登概率會更大。
在台灣問題上,拜登擔任參議員時參與《與台灣關係法》制定,是90位投下贊成票的其中一位。但後來對於美國國會提出「台灣安全加強法案」,拜登則持反對立場。「台灣安全加強法案」於2000年經眾議院通過,但未於參議院完成立法程序,未能立為美國國內法。克林頓(Bill Clinton)政府以這項立法將升高台海緊張、《台灣關係法》運行良好無須修改或補強等理由表明反對。
可見,在台灣問題上,與克林頓同屬民主黨陣營的拜登更為謹慎和理性。
11月12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美國廣播節目The Hugh Hewitt Show的專訪,談及特朗普政府重大外交政策議題。其中在被問及美國兩黨對台灣的支持時,蓬佩奧表示:美國兩黨對台灣的支持是跨黨派的。台灣從來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Taiwan has not been a part of China)。蓬佩奧此言引發了海峽兩岸的強烈反響,讓原本就緊張的台灣局勢再掀起波瀾。
台灣問題,從來都不僅僅是兩岸之間的事情,是中美之間圍繞台灣問題的較量。中美博弈的棋子,這是台灣的宿命。顯然,即便拜登入主白宮,就如同中美關係回不到過去一樣,兩岸關係恐怕也很難再回到過去。但台海局勢,大概率不會如今天這樣劍撥弩張。
11月8日,蔡英文在推特上正式祝賀民主黨拜登與賀錦麗(Kamala Harris)當選美國總統、副總統,並強調「作為我們關係根基的價值觀強健」。「我期待與你們一起合作,推進我們的友誼與對國際社會的貢獻。」台灣外事部門也在推特上發出類似推文。
消息稱,錯押特朗普勝選的蔡英文,近來一直在尋求與拜登通電話,一如2016年12月她主動致電當選美國總統的特朗普。但到目前為止,拜登方面還沒有對此作出回應。這似乎表明,拜登時代的美台關係不會是拜登的外交的重點,因為有太多特朗普留下的爛攤子需要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