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打外交戰有優勢 中國仍有望破局?
9月21日,習近平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紀念峰會上發表演說,其間他表示:「(中國)不追求一枝獨秀,不搞你輸我贏,也不會關起門來封閉運行,將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中國經濟發展開闢空間,為世界經濟復甦和增長增添動力。」
穩住外交是「內循環」必要條件
對於美國的步步進逼、重重圍堵,中國提出以「內循環」以突破封鎖,但北京反覆強調,所謂「內循環」絕對不是閉關鎖國,而是建基於國內與國外經貿體系相副相成。
官方專家們亦紛紛解畫,表明由經濟上不能閉門造車,科技上亦不可能關起門自己來研發,中國需要繼續推動全球化,以及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期美國對華「脫鉤」淪為與世界「脫鉤」。
換言之,中國要實現「內循環」,先決條件是要在外交戰場上守得住,避免或阻止其他經濟體加入美國陣營,聯手與中國「脫鉤」,否則如被迫困在家門裡,自力更生可不是口頭上講講那麼容易。然而美國仍然是世界第一強權,於政軍經科各大領域保持領導地位,「軟實力」可觀,可以動員的盟友亦不在少數,兼且是來自已發展地區的高收入高技術國家。
法媒:美歐關係步入「嚴寒」
單看牌面,論自身實力,中國講得最多的就是自己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坐擁14億人的龐大市場,大量中低收入人口代表本國還有發掘消費潛力的空間,加之以中國如今依然是「世界工廠」,供應鏈、人才和技術都有相當水平,所以各國都需要把握中國的發展機遇,繼續在華設廠投資,推行科研合作,而不會為了華府的單邊主義爭霸願望而犧牲自身利益,逆全球化潮流而動。
除了中國對各國本身有「拉力」,美國於外交戰上的強橫舉措也有「推力」作用,起碼有助北京站穩陣腳,事緣現屆美國政府提出「美國優先」,要優先於的對象其實又何止中國呢?
日本、加拿大和歐盟號稱為美國盟友,都吃過華府的強勢相逼的一招,甚至如今還正在和美國打關稅戰。法國《世界報》即於6月20日發表社論,指美歐關係已步入「嚴寒」,緣於華府就駐軍問題上冒犯德國,又有干預波蘭選舉之嫌,更警告如歐洲國家針對Google、Apple、Facebook和Amazon(GAFA),開徵數字稅,將會面臨美國的制裁。
華府被控對中國收取「非法」關稅
中國的外交戰對象也不一定限於國家層級,例如就中美貿易戰,Tesla 、平治、福特及富豪多家車廠已入稟美國國際貿易法院,控告美國政府對中國入口零件徵收「非法」關稅。至於就華為風波,美國晶片業巨頭高通正遊說美國政府,呼籲取消公司向華為出售晶片的限制,認為禁令會將每年80億美元的市場拱手讓給其海外競爭對手。
就事論事,中國對美打外交戰是攻則不足,守則仍有餘,亦即要建立美國級數的盟友網絡大概是太長遠,但要凍結美國動員盟友的圍堵攻勢,還是可以辦得到的,其間歐盟作為「第三極」,份量夠重大又不是事事與美國同調,關鍵時刻有可能成為中美外方角力的「造王者」。
有見美國換了新總統也不見得會換政策,北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嚇退見獵心起群起而攻之的一群,同時增加自身的相對吸引力,逐步改變處於下風的基本盤,尋求轉守為攻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