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斷供風波:中共不再避諱「中國製造2025」?
近來沒有外訪行程埋首中國內政的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頻頻地方視察,9月17日在考察湖南長沙的一家裝備製造企業時稱,關鍵核心技術必須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製造業也一定要抓在我們自己手裏」。
自「中國製造2025」倡議在中美貿易戰過程中成為美方主要狙擊對象後,中國政府很少在公開場合如此意有所指地對中國製造業發起動員。不過近期以來,這種類似的高調表態頻繁地從中共內部傳出,令觀察人士產生一種回到2015年時的錯覺,而不禁疑問:中共不再避諱「中國製造2025」了嗎?
這並不是一個唐突設想。習近平說這話的背景其來有自。
5月15日,美國商務部發佈禁令,在取得美國政府的出口許可之前,不需任何企業將含有美國技術的半導體產品給華為,禁令實施前有120天的緩衝期(至9月14日)。
8月17日,禁令進一步升級,美國政府在「實體清單」上添加38家華為子公司,共涵蓋152家華為關聯公司。美國政府同時宣佈,無論在交易的任何階段,只要有華為公司參與,全球任何公司未經許可都不得出售用美國軟件或設備製造的半導體。
隨着9月15日期限臨近,台積電、英特爾、高通、聯發科、美光等晶片大廠都相繼宣佈,無法繼續為華為供貨,華為難以再從商業途徑獲得晶片,除非有生意夥伴獲得美方豁免,又或是願意承受美方制裁。
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內,華為事件所暴露出的中國晶片之痛,足以令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企業看到,核心科技與高端製造對一個科技企業存亡的重要性,以及對一國產業體系的警示。
華為斷供次日(9月16日),也即習近平啟程湖南考察當天,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出現在國新辦發佈會現場直言,「面臨着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的打壓,我們希望在這方面能夠做一些工作。未來十年我們會針對一些卡脖子的關鍵問題做一些新的部署,這其中包括航空輪胎、軸承鋼、光刻機,還有一些關鍵的核心技術、關鍵原材料等,把美國卡脖子的清單變成我們科研任務清單進行布局」。
在白春禮所指解決「卡脖子」問題任務之前,其所受命在2014年所啟動的「率先行動」已經在其規劃的第一階段,也即過去的6年(2014年-2020年)完成了世界首次的千公里級的量子糾纏星地密鑰分發,成功研製了「海翼」號、「潛龍」號、「探索」號等為代表的深海無人裝備,以及全面參與了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等。
白春禮所說的「率先行動」是中國製造強國戰略的一部分,這也是中國科學戰略力量的優勢體現,其將科研目標導向「卡脖子」問題當然是在明確的政治指令下規劃。
9月11日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了「科學家座談會」。那場座談會上習近平表示,「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更重要的是,習近平該次會議決定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推動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該次會議後,中共政治局常委、主管發展改革的國務院常務副總理韓正來到湖南鄰省湖北,據官方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報道,韓正前往華為武漢基地、長江存儲等企業,考察硅光晶片、存儲晶片等研發生產情況。並指要集中力量攻堅「卡脖子技術」,增強關鍵基礎材料自主保障能力。
從中共高層到科研人員,「卡脖子」這一詞的反覆出現自然是很應景,但其實這一布局恐怕可以追溯更早之前。
除了中共最高層布局、科學家攻關外,中國省級層面也在行動。在習近平上次地方視察安徽後在當地召集上海、江蘇、浙江及安徽三省一市「一把手」召開的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他要求這個中國第一大經濟圈「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儘早取得突破」。
如此大力鼓勵中國製造、中國技術,與過去兩年的情況頗為不同。自「中國製造2025」在中美貿易戰期間成為美國政府主要狙擊對象以來,儘管中國從未停止推動實質工作,但這一曾經年年出現在中國政府工作報吿裏的詞彙,卻已然不再被高調提及。「中國製造2025」已然步入「只做不說」的階段。
但是當美國徹底不管不顧,擺明對中國進行科技維度,那麼中共無論是基於「為構建國內大循環而完善產業鏈」的考量,還是「為了解決中國高科技企業供應燃眉之急的一次科研攻堅運動」,製造業與核心技術的科研攻關,都已經被中共從高層案頭貫通到執行環節。
即使中共依舊避諱「中國製造2025」這個名詞,但對於推動該倡議的實質工作,推動中國製造業產業鏈尤其是高端產業鏈的發展,不僅從未停止,反而正迎來一股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