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晶片禁令正式生效:華為還能衝出困局嗎?
9月15日,美國商務部對中國通信巨頭華為公司的「禁令」開始逐步生效。
隨着華為訂購的最後一批晶片在9月14日隨包機落地,華為方面也開始放出消息,稱「即將發布的『Mate 40』型手機將成為華為高端手機的絕唱」,外界在一個月前的擔憂也終於變成現實。這正如《財富》(Fortune)雜誌8月10日發表的一篇題為《美國想在晶片領域餓死華為,這招管用》的評論。在危機之下,華為公司的進一步表現也引發了外界的注意。
對此,相關組織和企業也已經開始行動了。面對這場「震動了全球晶片供應鏈」的風波,相對於「感到驚訝和擔憂」的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SIA),企業界的行動更為果斷。
在一個月前,美方的公吿限制華為公司獲取「美國軟件和技術」,而晶片半導體相關技術難免會涉及新思公司,益華公司以及明導公司(Mentor Graphics)三家美國企業所壟斷的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工具以及集成電路相關專利,此舉對於華為公司的相關供應鏈無疑是沉重的打擊。
當時,《日本經濟新聞》即認為,該名單如繼續延展,可能包括圖像傳感器提供商日本索尼公司,傳感器供應商意法半導體。同理,主要的存儲器晶片製造商韓國三星電子、SK海力士,日本東芝記憶體(Kioxia),台灣台塑旗下南亞科技(NTC)都無法與華為展開交易。一個月後,所有的推測都轉向了現實,企業界也不得不先開始一波自救。
根據路透社等主流財經媒體的消息,外界可以發現,到9月15日前,包括中芯國際、台積電、高通、美光、聯發科、三安集成、三星顯示器、SK海力士在內的多家身處華為供應鏈上的企業已經向美國商務部提交了「繼續供貨申請」。雖然修改了黑名單的美國商務部暫時沒有回應,但各大跨國公司的態度已經相當明顯。
在《經濟學人》等權威媒體看來,即便美國等國的半導體公司以及相關行業機構都懇請美國政府回心轉意、延長最後期限,但美國商務部的決心也是難以動搖的。
資料顯示,美方在8月17日專門在最新公吿中援引了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的發言,指要避免「華為公司及其外國分支機構加大努力,以獲取使用美國軟件和技術開發或生產的先進半導體」。
因此,《經濟學人》在9月12日發表的一篇相關評論就再次認定,美方對華為的「reprieve」(緩刑令)應該不會出現。這使得華為仍需要考慮出路。
該評論認為,華為未來具備三種命運,即美國向特定企業,如高通等頒發出售晶片許可證,華為自行啟動供應鏈、以及華為分拆海思(HiSilicon)公司,使之與相關夥伴合作,形成技術轉讓,進而仍能讓華為取得獨家晶片組等三種可能。
當然,這些判斷可能仍難以擺脱一個月前的思路,其判斷也來自於紐約新街研究公司(New Street Research)、 科技產業智庫Counterpoint Research等權威機構自8月17日至9月上旬的研究結果。
但這篇題為《美國對華為的戰爭將如何推動中國技術發展》的評論還是給出了經濟觀察家們的另一種判斷:即來自美國的壓力可能會把中國技術推向美方無法控制的局面。
此外,產業觀察家們還發現,華為公司還在其剛起步的雲計算業務上展開迂迴路線,並藉此獲得必要的晶片。
有分析師發現,華為或可藉此渠道,取得來自美國英特爾等公司的用於電力管理的集成電路、存儲晶片及無源器件等其他電子元器件。行業研究機構集邦諮詢(Trend Force)亦指出,美國對此類交易的監控,做不到阻止向華為等特定終端客戶售貨的程度。
但總的來說,隨着美國的禁令終於落實,西方權威媒體面對華為的困境也只能複述其流於陳詞濫調的論據和判斷。
幸而外界也能發現,隨着這家中國巨頭「正勇敢面對現狀」,拿出200億美元投入到研發領域,其決心和實力有望堅持到「中國技術擺脱美國控制」的時刻。加之來自美國的晶片禁令亦將給世界「繞開美國的巨大動力」,甚至會形成「一條去美國化的晶片產業鏈」,這使得外界看似過時的結論將在新形勢下體現其特殊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