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台歷史課本】去中心化 台灣官方如何重構歷史(上)
台灣《108課綱》上路滿周年,依新課綱編寫的高二歷史課本中國史部分剛剛問世,便遭到台灣史學界與部分第一線教師的質疑:為何三國時代「被消失」?中國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哪裏去了?並迅速將其貼上「嚴重去中國化」、「美化殖民」等標籤。然而,對於《108課綱》新教材的批評,真能如此簡單的標籤化處理嗎?到底民進黨政府主導的《108課綱》歷史教育打的是什麼算盤?今刊出上篇。
後現代史學崛起 影響台灣歷史教科書
據台灣前教育部長、歷史學者杜正勝研究,1990年代,台灣史學界逐漸受到後現代主義影響,流行後現代史學,即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對待史料,根本懷疑有所謂的「歷史真實」,解構既有的中心觀,強調多元史觀。當時台灣正進行政治民主化、本土化、在地化改革,在教育方面,法令規章、教材教法、升學制度、師資培育,以及如今成為社會焦點的教科書,都成為改革對象。原先由台教育部國立編譯館編寫的教科書版本(國編版),在教材多元化的浪潮下被各家出版社所替代,至今台灣已不再有統編版課本;原先作為歷史學重要理論的後現代史學,融入歷史教育中,長期以來被國民黨政府建構的大中華史觀(中華中心觀)也受到了挑戰。
從1997年起,「同心圓史觀」打破了只學「本國史」與「外國史」的框架,台灣史作為獨立教材—《認識台灣》(歷史篇)出現在國中教科書中,即使僅一冊的《認識台灣》後來已由上、下兩冊《台灣史》所取代,台灣史份量在中學教育中大幅增加,首當其衝的就是中國史,受到精簡與壓縮,此架構也一直沿用至2019年正式上路的《108課綱》,即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等三大部分。
教改下的新權威:課綱與教科書審查
然而,台灣政府雖於1994年成立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會),正式啟動教育改革,不過就算教科書開放給各民間出版社自行編寫、百花齊放,各版本的側重與編寫風格又各不相同,且長久以來教學現場「考試領導教學」的大環境沒有改變,如國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等攸關學子前途的兩個重要升學考試自然不能馬虎。於是,《課程綱要》出爐,規定了各版本教科書必須要有共同的範圍和標準,編好的教科書還需送交台「國家教育研究院」審定,且經常是審查委員的審查意見成為唯一的修訂標準,形成事實上的「以審代編」。
弔詭的現象出現了,一個是後現代史學主導下的歷史教育,要求呈現多元價值,去中心化,開放民間自編教科書;另一方面又屈從於考試出題需要、制定課綱,讓所有教科書既要符合「課綱精神」來編撰,教科書審查委員又掌握了教科書能否順利出版的生殺大權,成為台灣教改後所必須服從的新權威,顯然早已與教改多元、開放的精神自相矛盾。
歷史學與歷史教育的差異
無論是傳統史學對「追求真相」、「以古鑑今」等功能性極強的期待,或是「新史學」捨棄過往着墨甚多的政治軍事史,改研究小範圍、具有本土區域性特色的家族史、人物誌等新文化史,或是社會、經濟、宗教、性別、生活領域等不與時代脱節的主題,即要求歷史家要清楚地體認時代社會的脈動、掌握「時代精神」(Zeitgeist),歷史學總在既有材料或田野調查中探索新的解釋,對史料賦予新的意義。
但是,歷史教育卻不能這般操作。首先,中學教育的對象是國、高中生,並不見得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歷史學養可以處理龐雜的史料,在升學壓力之下,也不是人人有心力與充足的時間去探索歷史。其次,不管是1968年的「九年國教」或2019年的「十二年國教」,義務教育目的在培養新世代的公民,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中學歷史教學工作者可以通過練習、輔導等方式教導學生如何運用歷史學的方式去面對現實中的遭遇,例如考察原先作為抗戰勝利紀念日的9月3日,在什麼樣的時空背景下成為兩岸共有的紀念日,又是什麼原因改成了台軍的「軍人節」,甚至逐漸與抗戰史脱鈎的歷程,進而解決困難或疑惑,但絕非培養專業的歷史學家。
解構中心之後 重構的是什麼?
回到當前的教科書爭議,以「去中心化」、多元主義的後現代史學解構過去國民黨政府在教科書中建構的中華中心論(大中華史觀),乃台灣現在的「政治正確」,但解構後要重新建構的究竟是什麼?也許可以從「略古詳今」和「去脈絡化」兩個方向來考察。
《108課綱》稱是「由近及遠、略古詳今為原則規劃」,而省略的原則是「避免不必要的重複」,至於何為「不必要」?這個由教科書編者與審查委員自由心證,完全沒有標準可言。「略古詳今」,不僅造成近日部分歷史學者與中學歷史教師抱怨三國時代、武則天稱帝等重要史實從課本中消失,更使清代治理台灣211年的篇幅與日本殖民台灣50年的份量相當,無異放大了日據時期的重要性。
至於「去脈絡化」的作法,在台灣史部分則是將日本統治時期的「現代化」抽離出殖民壓迫的歷史脈絡,像是強調縱貫鐵路、公路等交通建設,便利了人員往來、貨物交通及訊息傳遞(泰宇版);引進西式法律和醫療體系,促成全台一體化,奠定戰後台灣走向現代國家的基礎(南一版);將温泉文化、喝咖啡、跳舞等西方近代社交文化傳來台灣(三民版)。誠如教科書所說,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的部分施政,對促進台灣社會現代化確有起到作用,但更重要的大背景,卻還是日本以帝國主義之姿壓迫台灣人民。有了方便的交通網,好掠奪自然資源與進行軍事鎮壓;除禁止台人學習法律政治學科,為了配合侵略南洋的「南進政策」,才在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特地設置了南方人文研究所與南方資源科學研究所;西方近代社交文化所費不貲,大多數台灣民眾根本消費不起,這些都是課本有意無意隱去的真相。(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