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失職失責? 內地網民激辯南方水災是否「被忽略」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據應急管理部統計,截至 6 月 26 日,全國共有 26 個省 (區、市) 遭受洪澇災害,受災人口 1374 萬人次,死亡失蹤 81 人,緊急轉移安置 74.4 萬人次,倒塌房屋 1 萬餘間,直接經濟損失 278 億元人民幣。
就南方洪災是否獲得「應該得到」的關注度,內地網民有一番激烈辯論。正方指各大傳媒都有持續跟進最新消息,官方央視更有專題報道,反方則指相比美國疫情,以及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國內天災人命傷亡的網絡熱度都要低得多,他們批評互聯網平台「娛樂至死」,又認為傳媒未有克盡己責。

新聞資訊供求互有影響

從新聞需求面看,粗魯些講句,洪水淹不到自己家,就其實跟自己關係不大,而綜藝節目是按鍵可及的日常娛樂話題,關注度有落差是心理距離使然的事,論者可以勸籲大眾關心多些國家大事,但如果要上綱上線斥責互聯網蠶食心智,似乎是用上了錯誤彈藥,打擊一個或對或錯的目標。

7月1日,重慶綦江區普遍降下大雨到暴雨,洪水穿過城區。(新華社)

從新聞供應面看,這些平台有時收錢「調較」熱搜排名,有時疑似心領神會官方意思,都確實是有跡可尋的現象。可是正如《財新》的編輯手記指出,正因為洪災玆事體大,容易引發社會恐慌和公眾情緒,所以都需要時間心神去搜證、評估、核實和編輯文稿,不是隨隨便便起到一條聳人聽聞的標題就了事。

綜藝節目比洪災更貼近(災民除外的)個人生活,本國洪災又理應比美國疫情和對華外交更貼身,所以當「美國」二字天天橫掃中國新聞頭條和網絡版面,與洪災反差強烈,難免會勾起部份國民思疑,官方是否刻意粉飾太平和轉移視線,再一次玩避重就輕的手法。

🔑🔑6月29日,三峽大壩今年以來首次泄洪。早前坊間再度流傳「潰堤」一說。🔑🔑

+5

審查機制是鐵一般的存在,但講到是否在洪災資訊中起了作用,又真的除了猜測就只能夠猜測。始終官方新聞報道已涵蓋災情通報、救援工作和專家分析,從新聞源的供應上已做足功夫,若果說當局轉而從資訊流通渠道入手「截流」,那也是憑空無據的揣度,頂多只可說官媒以外的新聞源好像較為有限。

冀魯水災被質疑涉「人禍」

實則與其說不滿「主旋律」忽略洪災新聞,不如說國民質疑「主旋律」的千篇一律,當中既牽涉新聞品質的問題,也潛藏對官方的正能量資訊不信任。所謂「黨媒姓黨」,官方行文上包括揭露社會真相的責任,但掛著官方牌頭報道官方有可能忌諱的事情,在利益衝突的陰影下,難以完全取信於人亦是可以理解的。

無論是在2016年河北邢台水災抑或是2018年山東壽光水災,都被質疑有「人禍」因素。至於是次南方洪災,事態仍在行進中,當局或可增加編採空間,或可刊文鼓勵傳媒報道,揭示各地應對災情的方法和條件,疏失錯漏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至少觀感上有多幾把聲音,有助鞏固新聞傳播的公信力。

🔑🔑6月29日,三峽大壩今年以來首次泄洪。早前坊間再度流傳「潰堤」一說。🔑🔑

+3

審查機制限制資訊流通的種類和範圍,傳媒報道有所揀擇,但國民也可盡力增強新聞辨識力,針對洪災報道的辯論對此正是有所裨益。

假如在年初封城之前,國民得悉日本和泰國已有病例,加以對比,可能就會懷疑新冠病毒是否真的「人傳人」風險偏低,並且那麼「愛國」只肆虐武漢一地。又如三峽大壩潰堤論不時翻炒,但國民只需對比公開資料和訴諸常識,就不會盲目相信和轉發毫無根據的講法。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