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共平台」有利台灣 蔡英文知易行難
台灣《聯合晚報》及《新頭殼》兩家媒體上周一(5月11日)引述民進黨黨內人士報道,台灣總統蔡英文在本周三(5月20日)展開第二個任期後,將致力令兩岸關係「恢復溝通」,與中國共產黨建立不一定是有形、但有固定管道用以溝通的「民共平台」。該人士透露,「民共平台」的搭建目前處於長期籌備階段,未來預估大陸委員會、海峽交流基金會及台灣國家安全會議將是蔡英文處理兩岸關係的最大後盾。
「搭建民共平台」的報道經過一天發酵後,台灣總統府於次日在社交平台發文澄清,指蔡英文將建立「民共平台」的相關說法不實,重申蔡英文政府一貫主張兩岸事務必須是政府對政府,稱「繞過政府與國民授權,逕為黨對黨,少數決策的作法,是前屆政府時期的失敗經驗,不但矮化台灣主權,更無法讓人民信賴」,更強調沒有透過「民共平台」來處理兩岸事務的問題。
「民共平台」之所以引起輿論關注,一則因為支持蔡英文的選民未因選舉結束而褪去激情,島內「仇中」、「傾獨」的民意則隨着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及美國總統特朗普為了連任頻打「台灣牌」而瀕臨失控;其二,台灣政壇以「知情人士」、「黨內人士」透過媒體拋出「政治風向球」,藉以測試民意,並讓背後的「藏鏡人」保有順風而起、逆風而隱的戰術主動,已成為處理複雜、具爭議議題的常用模式。
因此,台灣官方以「未向總統府查證」為由,否認長期籌備「民共平台」的報道,這種欲蓋彌彰的做法明眼人都看在眼裏,充其量只是為了安撫「817們」(泛指支持蔡英文連任的民意,特別是年輕族群),避免另生枝節。事實上,此舉與主政者過去在兩岸交流「斷線」時尋求非體制溝通管道的慣例相符,而且,如今解放軍與美軍機艦在台海周邊巡行常態化、北京釋出暫停陸生來台「警訊」、大陸學界、民間已達成「文統無望」共識等現實,更是增加了蔡英文將長期籌備不拘泥形式的「民共平台」的可信度。
「民共交流」的未竟之業
回溯過往,就算兩岸關係未處於今日的緊繃局面,民進黨對於「民共交流」這個敏感議題也一直是心嚮往之,並進行多方嘗試。
從1986年民進黨創黨至1991年通過《台獨黨綱》,民進黨為挑戰國民黨僵化的「三不」(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政策,做了不少富於「進步價值」的事情,包括聲援「老兵返鄉探親」運動、發表公開信呼籲兩岸止戰、民間恢復全面交流、呼籲蔣家政權成立「大陸事務部」、個別立委建議兩岸委由民間單位簽訂「貿易保護協定」、將「台灣獨立」視為言論自由及住民自決的選項之一。
就算《台獨黨綱》通過後,民進黨的大陸政策轉趨保守,開始視北京為「台灣獨立」的根本威脅,部份民進黨人士仍然會把握兩岸氣氛產生變化的每一個歷史節點,「務實」地進行「民共交流」的嘗試。
例如1993年4月於新加坡舉行的第一次「辜汪會談」結束後,時任民進黨立委謝長廷、蔡同榮、姚嘉文、柯建銘等人即於當年7月應北京邀請前往大陸訪問;1996年「獨派」大老彭明敏代表民進黨競選總統慘敗後,提出「大膽西進」的許信良接任民進黨主席,進而於1998年啟動民進黨內「中國政策大辯論」,得出「強本西進」的結論;2005年,曾任台灣陸委會副主委的陳明通以學者身份,銜時任總統陳水扁之命赴北京溝通「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論述;2008年台灣大選民進黨慘敗後,時任高雄市長的陳菊於2009年率團親赴北京、上海宣傳高雄世界大學運動會;到了2012年,蘇貞昌擔任民進黨主席恢復設置「中國事務部」、同年謝長廷再赴大陸訪問提出「憲法各表」主張,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於同年年底低調拜會民進黨中央……
凡此種種,可以清楚得知民進黨政治人物其實知道兩岸關係的重要性,並多方嘗試,不拘泥形式地試圖建立與中共對話的管道—儘管效果相當有限。原因何在?究其根本,民進黨人多將執政及個人政治利益置於高點,例如在《台灣前途決議文》取代《台獨黨綱》後,對《台獨黨綱》凍結案的處理始終被動,這是由於在台灣的選舉式民主當中,《台獨黨綱》對區分敵我、選舉動員、鞏固票源,實在大有助益。
「民共平台」值得肯定
不過,過往民進黨人「努力有餘、效果有限」的「民共交流」對話管道的未竟之業,在蔡英文即將展開第二任期前再次被提起,卻遭致不少「陰謀論」臆測,甚至引來「傾中」、「舔共」的批評。
立場偏藍者指控蔡英文先是為爭取連任而樂於配合美國的「台灣牌」,不負責任地激化「仇中」情緒,在新冠肺炎於武漢爆發之際又未把握機會展現「同胞愛」,直至台灣深陷美中對抗「漩渦」無法脫身,內部「仇中」情緒滿溢到尾大不掉,才重彈「民共平台」老調向北京表達善意, 政治操作多於真心實意;親綠的網絡言論則延續「仇中」情緒,批判蔡英文「背叛」及「朝中間靠攏」的「反覆」,甚且出現「舔共」等譏諷。
簡言之,若以台灣政治人物放「風向球」測試民意的角度去理解,當下的台灣民意對蔡英文有意拾起「民共交流」這個民進黨的「未竟之業」,可說是不叫座又不叫好,甚至負評不斷。
不過,站在降低兩岸緊繃、避免民意對撞的立場,無論蔡英文政府釋出建立「民共平台」消息的背後原因為何,都應給予肯定。因為國際情勢變化更甚以往,挑戰也更大,蔡英文拋「民共平台」的試探,至少可視為正向訊息,若能成真,獲利的除了蔡英文,更是台灣人民。
蔡英文的機會與挑戰
持平的說,相比於陳水扁、謝長廷、蘇貞昌等人不見成效的「民共交流」嘗試,蔡英文比他們更有機會成功。一是多項民調顯示,當下蔡英文的滿意度高達七成以上;其次,蔡英文已沒有連任壓力,可以施展手腳為自己的「歷史定位」努力。
「歷史定位」是個籠統的說法,不過,無論蔡英文想從經濟切入、內政着手,抑或是爭取台灣的國際參與空間,重建兩岸溝通管道,避免不必要的誤解都是必要的。蔡英文的首要挑戰當然是找到與北京對話的共同政治基礎,這是民進黨的老問題,解決的方式也很清楚,若民進黨無法接受「一個中國」前提,宣布「廢止」或「凍結」實際上已被取代的《台獨黨綱》,就能對北京展現足夠善意。
客觀來說,蔡英文獲817萬選票支持連任,選後至今滿意度不墜,手上又有大把行政資源可以平衡民進黨黨內派系,而且「凍結」《台獨黨綱》並非新議,若蔡英文有心為台灣民眾謀福祉,應有足夠底氣處理這個沉痾。
真正的問題在於,支撐蔡英文高滿意度的817萬民意是否為真。
從選舉結果來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四十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香港反修例運動,乃至於美國為了制衡北京不斷出台的「友台法案」,加上競選對手韓國瑜的參選「正當性」備受質疑,又被貼上「親中」標籤—所有這些,都多多少少地在為蔡英文的高票當選「助力」。
可以說,2018年九合一選舉大敗的民進黨與2020年大勝的蔡英文,本質上並沒有任何內部的改革,其勝選靠的只是外部因素及對台灣民意變化的高度敏感及「操作議題的技術」。而在今年年初的這場選舉中,這種技術就體現為炒作「仇中」情緒。這更可從綠營政治人物的政治操作中看出:包括台灣行政院長蘇貞昌在台灣立法院與「獨派」立法一唱一和、「獨派」大老選後推動「制憲意向」公投,以及多位民進黨立委倡議「去一中」、「去國家統一」等舉動。
蔡英文連任勝選後提「和平、對等、民主、對話」八字箴言,加上此刻拋出「民共平台」的風向球,足證她清楚兩岸若無法恢復溝通,其第二個任期就注定失敗。不過,要完成這個民進黨的「未竟之業」,對蔡英文來說,說服817萬「支持者」,並在回任民進黨主席後壓制黨內亂源,才是當務之急。
希望蔡英文長期籌備「民共平台」不是不實報道,期待蔡英文展現強大領導力。
上文刊登於第214期《香港01》周報(2020年5月18日)《「民共平台」有利台灣 蔡英文知易行難》。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